第A06版:法治随笔

名家茶座

想起了蔡元培当年的道歉

2018年07月02日 A06 :法治随笔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1172

  □刘鸿儒

  前些日,一全国著名大学校庆,校长在讲话中将鸿鹄误读为鸿 hao,将谆谆读为 dundun,引起议论。

  平心而论,这件事有点儿遗憾——如一般人读错也就罢了,您可是全国一流大学的校长啊!无论如何,都有点儿说不过去。

  事后,校长公开道了歉,很诚恳的。有几段话给我印象很深,大意为:“这次是学会了(指这几个字的读法),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点儿。”“觉得一个大学校长,不应该文字功底这么差。”“我会努力的,但还是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

  我感慨万千!

  校长生活在内蒙古一个偏远的小农场,他叙述的情景使我忆起我工作过的黑龙江农场,这个江边的农场闭塞而遥远。校长小学时正赶上“文革”,又使我忆起“文革”时的情景,老师被批斗或下放,学生整天读语录和“老三篇”。在这种乱糟糟的学校学习,文字功底肯定打不好基础。我还记的女儿将钞票读为“沙票”,我纠正她还不服:“老师教的!”写字的笔顺不对,写国字先把四框写完再写玉字。我说:“应先进人,后关门。”如此教育,岂不误人子弟?

  有人不重视基础教育,认为中小学无关紧要,打错而特错!小学就像盖房的地基,打不扎实,盖再高的楼房也不会牢固。这位校长的悲剧正在于此!

  农村盖平房都要打夯,随着声声夯号,人们把夯使劲砸向地基。这就像小学教育,基础打好了,房子才会结实。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矣!无论正确的或错误的教育,都会在“白纸”打下深深的烙印,终生难忘。启蒙教育,重于泰山!

  十年“文革”的损失,单说教育方面就很惨痛,百年树人的初级教育误人不浅。还记得我们单位一位会计,该算“文化人”啦吧?把购货单上的“十把大斧”写成“十把大爷。”采购员笑道:“会计,别的好买,您这十把大爷我没处去买啊!”一时传为笑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错必改很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连学界泰斗,老北大校长蔡元培也道过歉的。1912年2月清朝发布退位诏书,3月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国家刚从专政政体转向共和政体,急需人才。蔡元培读到京师大学教师胡玉缙写的 《孔学商榷》,十分赞赏,欲请到教育部任职。

  蔡指示下属起草公文:“奉总长谕,派胡玉缙、王丕谟接受典礼官事务,此谕。承政厅谨传。”

  没想到,当时默默无闻的胡玉缙给学界泰斗蔡元培回了一封抗议信。大意:“一、谕字是清朝陋习,专制王朝词汇,现为民国,不应再用。二、 ‘谕’ 字是上级对下级发号施令的文字,我是前清官员,与教育部无隶属关系,未知从何谕起?”

  蔡元培赶紧道歉:因下属工作失误,责任由我承担。承政厅道歉:谕字用词不当,新政府刚成立,公文尚未规范等。

  蔡元培再次恳请胡玉缙:我因公务繁忙未看公文,错用一字。望先生海涵,敬请任职。

  胡玉缙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闻过则喜,知错必改,传为佳话。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想起了蔡元培当年的道歉 2018-07-02 2 2018年07月0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