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封面案件的稿子,笔者心中五味杂陈。
现在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刻想着要缩小差距、不能落后,暑假就成了他们最好的“补课期”。前两天还有新闻说:一位杭州妈妈给即将“小升初”的女儿报了11个培训班,其中语文、数学各有3个……
一再升温的“培训热”背后,有升学考试的压力,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任何形式的小升初考试,但不少学校仍在暗中通过各种方式筛选生源,对于家长、学生来说,“多一项特长可能就多一点机会”; 有和同龄人比较的焦虑,“别人的孩子都在上,我们不上就会掉队”; 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各种充满噱头的“占坑班”“点招班”让家长真假难辨……看起来不理性的集体选择背后,却存在着非常“理性”的个体选择。
也正因此,尊重教育规律,就不只是家长的事儿,更应成为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共识。今年7月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 《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机制,切实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教育部也强调,要推动完善配套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校“吃饱吃好”,从根本上解决培训热。从整治“焦虑营销”,到告别“超纲考试”; 从家长摆正心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到不断增加和完善学校的教育供给,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为家长解压,给孩子松绑。
回到封面案件本身,如果这位妈妈当初不轻信培训机构的承诺,也许一切纷争都能避免。事到如今,既然愿赌,就要服输。 王睿卿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