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诈”的同学短信
近日,广州市民王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短信开头直呼其姓名,称这是同学们整理出来的通讯录和相片,登录某个网址就可以查看,短信中还附带了网址链接。由于王女士最近刚好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因此几乎没有怀疑就想点开这个链接。然而点开前王女士突然注意到,发信人是不认识的陌生号码,随后她便仔细核实,最终发现该号码并不属于任何一位同学,这才意识自己收到了诈骗短信。
反诈骗专家表示,这是近期流行的一种新的短信诈骗方式。不法分子首先利用木马程序将手机用户的通信录盗取,然后把通信录全部上传到服务器上,之后再按照通信录上的名单逐个发送诈骗短信,短信大多以相册、照片、会议或婚礼请柬等方式进行伪装,诱骗收信人点开链接。
犯罪分子还会针对通信录中记录的“爸爸、妈妈、老公、老婆、儿子、××总”等信息进行筛选,冒充收信人的亲友或领导,对受害人实施更加精准的诈骗。警方提醒,不要点开不明来源的网址链接,否则,就会感染同样的木马病毒,随后收信人的通讯录也会被曝光。
最“恶”的嗅探设备
厦门的张先生称,手机明明在身边,但一觉醒来却收到一百多条短信验证码,账户里的钱也不翼而飞。据厦门警方调查,犯罪嫌疑人林某通过非法购买的短信嗅探设备,在深夜利用GSM通讯协议漏洞,拦截用户手机信息,利用银行或其他APP手机短信验证码登陆受害人金融账户,秘密转走受害人资金。
据介绍,骗子通过特种设备自动搜索附近的手机号码,拦截如运营商、银行发送的短信,匹配事主的身份证、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继而开通支付平台账号并绑定事主银行卡。此类案件常常选择在凌晨作案,因此大多数受害人无法及时察觉。也就是说,无需受害者参与,就能够完成盗刷。
警方提示,虽然GSM劫持无法预防,但信息泄露是可防的。用户应定期修改金融支付软件的登陆密码,不同软件需使用不同密码。如突然大量接到来自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验证码信息,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机构冻结账户,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王建慧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