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上海市司法局发布 《上海市司法局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着眼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推出35项举措,为打造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58家,是静安区现有律师事务所的数量,居全市首位。
如何更好发挥律师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如何提供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依法保障市场健康有序运行?更好助力“国际静安,圆梦福地”建设?
今年以来,静安区司法局结合“大调研”,聚焦司法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专听“吐槽”、直面“找茬”,破瓶颈补短板。
据统计,截至7月31日,静安区司法局已走访律师事务所89家、112次,召开律所主任座谈会13场、涉及律所56家,开展律所主任重点访谈50余次,深度了解困难需求,并针对性设计解决方案,成效显著。
问需律所
聚焦发展“痛点”补短板
7月6日,上海市天寅律师事务所、上海市黄河律师事务所举行合并仪式。记者了解到,这已是今年静安区律师行业第五起中小型律师事务所合并案例,也是静安区司法局直面律所转型发展需求积极牵线搭桥的又一起成功案例。
从弱到强,这一起起律所合并案例,得益于静安区司法局今年以来开展的“大调研”工作,尤其得益于单独走访和联合走访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重点访谈和“三必谈”相结合等“三结合”的走访调研方法。
静安区司法局在“大调研”中发现,尽管该区“亿元所”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但大部分律所及律师的创收、规模、影响力较低。创收排名前20的律师事务所贡献了85%以上的创收,而年创收100万元以下律所则高达44家。“低创收意味着低成本运作,这些律所往往单兵作战,办公场地简陋,缺少发展潜力。”静安区司法局副局长陈敏坦言,区域内大量中小型、传统型律所中普遍存在人员结构老龄化、成本负担能力差、业务规模扩展不容易等问题。这些共性问题的背后,是该类律所对转型提质再发展的迫切需要。
为此,静安区司法局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律所需求,当好“引导者”、“辅导者”、“观察者”的多重角色,多措并举,帮助律所在行业变局中谋划好自身布局,赢得先机。
一方面,当好“引导者”,积极搭建律所联络交流平台,让律所在沙龙、座谈会中互相交流、互通需求; 另一方面,扮演好“辅导者”,落实专人跟进律所重组进程,做好相关问题的解答,寻求投服办、财政局、税务分局的专业指导,切实从司法行政、税务、财政扶持给予律所业务指引,帮助律所扫除合并障碍。此外,还做好“观察者”,常态化关心律所合并后发展情况,主动回访指导律所规范化建设、加强团队培养,帮助律所渡过重组磨合期。
在律所发展问题上,静安区司法局加强走访,听取律所在发展环境、品牌建设、队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做到及时回应,尽快补齐补好短板,尽力协调解决问题,成效明显。
问计律所
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静安“名片”
大力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有序扩大法律服务对外开放,不断满足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法律服务新需求,这是市司法局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五个方面中的重要章节。区委也在上海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中将法律服务走出去战略列为专项行动之一。
89家律师事务所,这是静安区司法局调研走访的核心数字。
静安区司法局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不仅收集解决反映的问题,还善于问“计”于律师,收获了不少意见、建议,为努力打造涉外法律服务产业高地、涉外法律人才圆梦福地的“静安名片”夯实基础,为上海涉外法律服务能级的提升加推静安力量。
截至2018年7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律所集聚最多的静安区“百人所”已增至7家,“亿元所”增至8家。
一直以来,静安区司法局始终将律所建设作为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核心任务,努力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外律师事务所。
不仅引导规模大所提质再发展、精品所转型找突破,在提升国际竞争力上下功夫,重点培育在上海乃至全国具有行业龙头示范性作用的高端涉外律所。同时,还争取更好的配套政策,提升高端律所入驻静安、优秀外地总所在静安设立分所,从数量、规模、质量上全面打响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的静安名片。
此外,静安区司法局还积极为律师事务所“走出去”创造条件,鼓励律师事务所探索与境外律师事务所开展多方位的合作。
“目前,静安的涉外律所大多以设立办事处或与境外律所开展合作等方式开展业务。”静安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凌淑蓉表示,“下阶段,我们将努力搭建平台,为有意向‘走出去’的律所提供政策方面的扶持、指引和帮助。”同时,还将充分利用静安外资所代表处数量多的优势资源,帮助律师事务所加强与外资所的交流和联系,增强中外律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在涉外业务中“资源缺乏”、“水土不服”的屏障。
发展涉外律师业,队伍建设是根本。静安区司法局依托“一库+两基地”,着力培育一批高端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还先行先试“高端涉外人才实践基地”,率先开启高校与律师行业共建模式的创新探索。开办“沪港两地法律人才交流研讨班”,举办“台湾青年法律人才实践基地”等,进一步提升静安律师的国际化视野和涉外法律服务水平。
深耕服务
引导推动提升营商环境
静安现有区属律师4659名,占全市律师人数19%。静安律师担任着成百上千家企业的法律顾问,其中不乏世界500强、海内外知名企业以及外商驻沪办事处等。
近年来,大批优秀的律师事务所及律师紧密围绕国家、上海和静安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深入结合新时代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一带一路”倡议、我市“五个中心”建设以及静安“一轴三带”发展战略等,主动服务大局,抓住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如何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依法保障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助力推动提升更良好的营商环境?
静安区司法局结合大调研工作,精耕服务,通过扎实调研,摸清“家底”,并形成成果性报告,为静安律师行业发展营造更好环境的同时,加强引导,推动律师行业服务静安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
在律所发展问题上,静安区司法局加强走访,听取律所在发展环境、品牌建设、队伍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做到及时回应,尽快补齐补好短板,尽力协调解决问题; 在行业招才引智、引才留才问题上注重倾听,分类律师人群的不同需求,例如青年律师、高端人才等,听取对人才配套政策现状的看法,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静安区情的法律人才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激发人才活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引才聚才环境,吸引行业精英群体集聚。
在律师执业保障问题上,与区法院、区检察院深化沟通,务实合作,加强工作衔接,健全保障工作机制,就共同努力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建立健全良性沟通机制达成了共识。
与此同时,静安区司法局也积极引导静安律师行业,聚焦本市重点发展领域,创新服务模式,研发服务产品,为金融、证券、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大众创业、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业务领域以及重大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开发等提供综合性、全方位、高水平的法律服务,为上海市“五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保驾护航,力求出成果、有成绩,切实为企业在静安、在上海投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和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针对律师事务所的调研工作,只是静安区司法局调研工作的一个缩影。
除此之外,静安区司法局还围绕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各项工作开展调研,并通过调研改进工作。
截至7月底,静安区司法局已调研走访155次,召开座谈会26次。其中,走访律师事务所89家,社会组织7家,事业单位2家。
静安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凌淑蓉说:“我们要秉承边调研边搜集、边调研边解决问题的原则,坚持下基层、访百姓、察民情、解民忧,切实调研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努力解决司法行政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