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金勇
儿女都已年过七旬,九旬阿婆由于生活无法自理需要请保姆照料,可保姆费谁来付却成了难题。尤其是儿子与母亲还因早年矛盾多年不相往来,更明确表示不愿承担该费用。宜川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通过耐心沟通、充分释法,最终圆满解决了这起赡养费的纠纷。
【案情简介】
97岁的郝老太有一子一女,如今因年老多病无法正常生活,多年来由女儿何女士定期来照料,如今何女士也年过七旬,身体状况不好无力长期照料老母亲生活。郝老太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找一个保姆照料。如果要请保姆,郝老太无法独立承担此费用,必须要填补3000元的资金缺口。郝老太曾把房屋产权转移给了孙子小何,小何目前每月给奶奶800元的补贴,另有2200元的缺口,女儿何女士多次在居委会表示愿意承担部分请保姆的费用,但另外一部分费用应由郝老太的儿子何先生承担。可何先生早年与郝老太有矛盾,已经有十几年未回家看望过母亲了,并表示不愿承担这笔费用。
【调解过程】
何女士带着郝老太到居委会求助,调解员耐心倾听并与郝老太儿子何先生沟通,劝其来居委会一同商讨郝老太的养老问题,何先生称与母亲关系不和多年,已无心赡养老人,并拒绝来居委会。郝老太无奈,要求法律援助,调解员当即与社区法律援助处的刘律师取得联系,并把郝老太的情况简单告之刘律师。
刘律师听了郝老太及其女儿何女士的讲述后,觉得仍要与郝老太的儿子沟通,即便有再多的过节,亲生儿子赡养母亲也是天经地义的事。经调解员和刘律师多次与何先生电话沟通,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何先生态度有所松动,但称自己是外地回沪的,在外地退休,退休工资不高,且自己也已经75岁,没有更多的能力赡养老母,最多只愿每月出500元,这样加之先前何女士愿出的1000元,共1500元,仍有700元的缺口,这700元的缺口无人愿意承担,还是一个僵局。
鉴于何先生的态度坚决,郝老太决定要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她向刘律师咨询怎样起诉维权,起诉谁,诉状怎么写。在刘律师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一一解决。经郝老太确认,诉状的原告为郝老太,被告是儿子何先生和女儿何女士,就这样,郝老太起诉儿子和女儿不尽赡养义务的一纸诉状送到了法院。
诉状送达法院两个月后,传票分别送给了何先生和何女士,何先生接到传票后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如果自己再坚持,法院很可能强行判决,权衡利弊,何先生决定到母亲郝老太处要求郝老太撤诉,接受调解。
【调解结果】
随后调解员搭建调解平台,并邀请刘律师一同参与,将郝老太一家人都召集到了一起。姐弟二人充分协商沟通后,姐姐体谅弟弟的经济不宽裕,愿意承担1200元,弟弟何先生承担1000元,孙子小何承担800元,这样3000元的请保姆费用总算凑齐了。随后,在调解员的劝说下,何先生也承诺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定期回家看望老母亲。一起九旬老母亲状告七旬儿子,讨要赡养费的纠纷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
【案例点评】
本案纠纷涉及郝老太与儿子几十年的矛盾和隔阂,在子女和孙辈中,又有房产得益方和不得益方,原起诉的标的不高,但矛盾却比较复杂,调解员成功地把一件诉讼案件拉回到调解桌上,实属不易。通过本案例,调解员采用的以下方法值得肯定。
调解员耐心的倾听得到了当事人和其家人的信任,这种信任就是一种力量,就是调解天秤中的一个砝码,在关键时候可以起到作用。在郝老太需要法律援助时,调解员巧妙地借用法律援助中律师的专业力量,把普通民事纠纷调解得更专业。
本案中,郝老太与儿子的矛盾由来已久,十几年来未曾见面,母子关系只存在法理中,在实际生活中形同陌生人。通过起诉,儿子改变了态度,母亲撤诉也坚决,充分地体现了郝老太和儿子何先生亲情仍在。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