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蝶飞
本报讯 在传统的“重阳节”来临之际,静安区人民法院昨发布2017年度涉老民事案件审判白皮书。
白皮书显示,2017年10月1日到2018年9月30日,静安法院受理涉老案件1378件,同比增长10.3%; 结案1385件,同期结案率为100.5%。其中,涉老民间借贷纠纷激增,收案量居首,共631件。此外,涉老民事案件类型呈现多元化,网购合同纠纷等新型案件频出现。
白皮书指出,随着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致新类型案件增多。2017年度,涉老民事案件中新类型案件大量涌现,审理难度也不断增大。
2018年2月,该院就审理了两起网络购物合同纠纷,均因“双十一”期间电商举办整点下单送i-Phone X三年使用权活动引起。
白皮书分析,除了纠纷引发渠道“新”,涉老案件还呈现出涉诉标的物“新”、老年人精神需求“新”、投融资渠道“新”等特点。比如,涉及购买艺术藏品、老年人保健品等不同于传统买卖标的物的案件数量有上升趋势,还出现老年人前往静安法院主张祭奠权等特殊人格权的案件。
根据白皮书显示,2017年度涉老民事案件中,民间借贷纠纷占631件,收案量居首。其中,通过中介撮合签订借贷合同的案件不乏少数,该类案件中出借人主要以赚取利息收益为目的,因此具有类似理财的性质。以2018年7月为例,当月受理案件205件,其中民间借贷纠纷123件,而不同于传统民间借贷模式的P2P案件在7月份受理的民间借贷纠纷中占了13件。
近两年,静安法院审理的涉老民间投资理财类纠纷激增。老人手中闲散资金越来越充裕,很多老年人选择将资金用于理财或出借给他人赚取利息收益。静安法院涉老审判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审判中发现,不少老人缺乏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多不与家人商量,轻信高额回报,很容易误入‘陷阱’。”除民间借贷以外,还存在不少通过车辆租赁、委托理财等方式进行投资的纠纷,老年人投资行为较活跃,投资理财类纠纷较多。
对此,白皮书建议,针对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以高额收益为诱饵骗取老年人养老钱等,建议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整顿活动,加大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力度。同时,完善监护制度,解决老人“后顾之忧”。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