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法治随笔

拾遗

本文字数:874

  □朱莎莎

前几日微雨的傍晚,梧桐叶落了一地,我带孩童去看孟令的博物艺术个展“拾遗”。为什么叫“拾遗”呢?因为整个展览作品都取材于自然,落叶、花朵、种子、蝴蝶,经他之手,“纷繁芜杂的世界可以有简单的表达,甚至时间可以永恒保存”。

展览在伊犁路的一家“The Space”咖啡馆里,地板上被厚厚的梧桐落叶铺满。孩童明显很高兴,他踩在上面,蹦来蹦去。

“这是秋天到了。老师说让我们捡树枝。”他想起了幼儿园这周的主题“感受秋天”。

我也一直钟爱着这个充满浓重色彩的季节,“那让我们来看看这里的树枝。”

一幅用树枝完成的关于冬日“凝冻气候与晨露”的作品。树枝是捡来的树枝——你走在大街上,不是随便都可见到掉落地上的树枝吗?小时候,树枝是我们用来游戏的玩伴,捡几根软而有韧劲的叶茎,互相拉扯,看谁的茎先断。现在,树枝依旧是孩子的玩具,他拿来掘沙子,只是单纯地扔来扔去,也可以笑得“咯咯”的。

而如今,树枝、茎根、落叶,在我们成人眼里,只不过是大自然里很平常无奇的东西,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呢?

看得见它们的人,大多保有了一种童真。如孟令在展览前言中所讲:“每年季节变迁,植物也会‘遗失’很多东西,就像童年时的记忆,在很多时候是遗失在脑海里的。”当把它们一一捡拾回家,稍作修整,做出不同的样子,“总能回味那微甜的味道,小小的幸福感”。

我想起,研究生毕业在郊区做村官时,寂寥常常伴随着我。我开始接触自然四季,春花秋叶,夏果冬枝,都成了我镜头下观察最多的对象。我用它们来做干花,制书签,画水彩画,写文章。未曾想到,这些平常之物倒成了治愈我灵魂无处安放的良药。即便现在,每当失意之时,看见路边摇曳的花朵,听见风过树声鸟声繁密,亦或踩在一片落叶上,都让我不由地心生感慨——“生活如此美好,我又何须执念不放”。

看完展览,我和孩童捡了一些落叶,回到家,把它们粘贴在墙上。原本已干燥好的玫瑰、桂花和绣球花,终于也有了用武之地,一一裱于画框,挂在客厅里。秋末冬初的郁沉寒冷,与窗外阴绵的细雨,以及正在褪色的黄昏,似乎都消失不见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5 拾遗 2019-01-07 2 2019年01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