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林森
人都有“脸面儿”,而且属于个人“专有”,举凡识人,仅凭一张“脸面儿”,就能识别,断不会张冠李戴,闹出笑话。可见,如果没有特殊需要,人的“脸面儿”大可不必花钱去修理,如若不然,好好的“脸面儿”,一经整容,失却本真,反而成了贻笑大方的话柄。
店招也一样,说白了,店招就是商家的“脸面儿”,也都有个性,属于商家“专利”。大街上,琳琅满目的各式店招,浑如活脱脱一张张商店的“脸面儿”,风采各异,让人感知,那“脸面儿”的背后,商品世界的万般风情。
上海,由商而兴,因商立市,向有“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一说。自1843年开埠后,万商云集,百货荟萃,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成全国乃至远东地区的商贸中心。因着商业的兴起和海派特色的文化渊源,上海出现了一批民族传统的老店老铺,这便是一百多年来挺立市场经济潮头而不倒的“老字号”,如江南墨苑曹素功、湖水名笔老周虎臣、宴席酒家鸿运楼,等等,可谓群芳荟萃,各式店招摇曳生风,散发上海商业的海派风味。
读店招,读出的是商家的买卖,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使人知晓杏花村中,自有美酒飘香,断不会走错门道,使好好的脚步,不去那飘有“杏花村”札幌的酒家,竟然会踏进卖生猛海鲜,抑或清真牛羊肉的店铺!仅此一端,便可想见,这店招的功能,一如“条型识别码”,分明是起到了“识别”的妙用。如今,商品经济的活跃,催生了各种新的业态,它们虽然各有所好,经营有别,但大抵传承了上海这座海派城市的商业文化基因,一块个性化十足的小小店招,便足以透析都市商业经济的历史一脉。然而,前不久行街,见那马路一侧,长长一溜门楣,分割若干“版面”,一式框架,同一颜色,如同多年前所见梯田,整整齐齐,倘若不趋步上前,细辨“版面”上写的字,很难知道其中端详,怀疑那一长溜门楣下的店铺,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将经营各异的店铺,总体上作如此布局,看上去整齐划一,确也干干净净,颇有点“共享”的味儿,少掉了若干管理上的麻烦,殊不料,这样的做派,颠覆了千差万别的传统店招特色,好似幼稚园孩子,“排排坐”,教师只需发一声喊,孩子们便可一起“吃果果”了,真正是滑稽而又可笑。
沿街而设的店铺,大多属于民营企业范畴的小店小铺,有关管理部门整顿沿街店铺,本意当然不错,谁不想有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然而,拍脑袋,想当然的线性思维,虽则使一条长街上的商店统一了“脸谱”,许多小店小铺却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脸面儿”,岂不好事没有办好,弄巧成拙,违反了初衷?设若,素有“中华第一街”之称的南京路商业街,或高雅淮海路,也将各式店招搞成这样的“千人一面”,那将又是如何的情状?
小店小铺的经营,千差万别,举凡针头线脑,油盐酱出,桩桩件件,莫不牵系着民众生活,市容市貌的整顿,不能只图形式,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这不仅有助随处可见的小店小铺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千家万户的购买识别。在提倡加大力度扶持民营企业的今天,应当鼓励小店小铺在经营上做出特色,倘若连店招也强求一律,岂不牵强附会,抹杀了店家的经营个性?
对于小小一块店招,实际上也反映了街市管理的水平和能耐。因此,长袖善舞,管理和整顿,既要有法度,也要有温度,更要有历史的气度,那种“一刀切”,将形态各异,风格不同的店招硬搞成“千人一面”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