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2019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娃娃课本要加上“分类”一课

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昨审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

本文字数:3012

厉明代表

胡光委员

林丽平代表

安翊青委员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季张颖  胡蝶飞  王川

2018年,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运量接近2.6万吨,年均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900万吨,12天就能堆出一座东方明珠。生活垃圾分类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也由此倒逼着申城市民生活习惯的改变。昨天,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都将垃圾分类看成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建议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加入其中,并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教学课程,从而把这样的时尚事儿进行到底。

“桔子皮之问”

“吃完的酸奶杯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按照传统理解,酸奶肯定是湿的,但是它的外包装塑料杯应该算是干垃圾。”在虹口代表团的会场内,市人大代表林丽平乘着休息间隙,与同会场的代表们就垃圾分类方式和草案的亮点热议不休。与以往不同,此次“走进”代表团会场的,除了代表手中人手一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宣传指导手册”及“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科普宣传手册”之外,还有一只标示“干垃圾”及“可回收物”的小型分类垃圾桶。

“这在两会上还是第一次。”林丽平代表将垃圾分类看作是一场“革命”和一个行为的改变。“我刚刚自己践行了一下,感觉垃圾分类真的是一种意识,要从自己开始做起,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在林丽平看来,垃圾分类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未来两年还要不断强化,并在执行过程中维护它的法律权威性。

厉明是上海较早关注垃圾分类的市人大代表。他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概念。直至今天,垃圾分类的工作已经走过近30年,积聚了几代人的心血。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减量化的探索持续了很多年,也创造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厉明表示,作为一名法律人,他很高兴地看到法规草案中设立了许多条款。“看到法规草案中有这么多条款,就说明它规定得很细致。”厉明表示,上海垃圾分类最终的目标要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投放、运输等环节全程分类。厉明欣喜地表示,现在垃圾车也进行了干垃圾、湿垃圾、废弃油脂的细分。“垃圾车的类型越多,就说明这项工作越细致,有了起色。”厉明说,法规草案还倡导绿色办公、绿色消费,如党政机关不使用一次性杯具,送餐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旅馆不提供一次性用用品等条款的设立理念也是与世界接轨的做法。

厉明还提出了一个市民的困惑:马路上的垃圾筒上只分了两种,一种是可回收物,还有一种是干垃圾,“拿了一个桔子皮不知道扔哪一个筒?”厉明代表提出的“桔子皮之问”引起代表们的热议,市人大代表吴健生认为,搞不清桔子皮扔哪儿就应该包好带回家。“我们分干垃圾和可回收资源再利用的两个垃圾桶,潜台词就是其他垃圾包括有害垃圾实际上不宜扔在公共场合。”吴健生说。

新时尚还需要新科技

“我们刚刚开始使用一次性用品时感到很便利,是一种时尚。”在杨浦代表团联组审议时,市人大代表谢吉华表示,随着对环境保护认识的加深,“我们慢慢觉得这种便利会带来危害,是可耻的。”在他看来,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环境中,对生活垃圾分类渐渐成了一种时尚,但还是需要法规来约束这些不合适的行为,从而为我们的未来保住青山绿水。

作为一名科技服务者,谢吉华认为科技可以解决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比如,易腐垃圾通过科技手段是可以变成有机肥料的。”谢吉华解释说,“我们一方面会觉得化肥有很多问题,更希望使用有机肥,而恰恰能变成有机肥的垃圾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手就扔了。谢吉华指出,在垃圾分类的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进行落实。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环保类科技类的企业,能够投身到这样的一个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情。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更多的资源回收企业去解决生活垃圾中资源再利用的问题。

市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胡光认为,在离2020年目标只剩不到两年时间的情况下,本市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加快创新步伐,疏堵结合。该项工作起步阶段更为经济和有效的措施是尽快引入市场力量和互联网技术,通过企业主导的平台鼓励更多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要实现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光靠惩罚还不够,还要通过便捷的处理方式和奖励措施,让市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垃圾分类。”胡光委员说,尽管废品回收能够促进垃圾减量,但走街串巷的方式并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市场力量和技术驱动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支付宝为例,去年以来,支付宝在上海率先试点“互联网+垃圾回收”模式,已经在长三角形成带动效应。目前长三角有3万多个小区参与了这一模式,通过在支付宝上卖废品,市民不仅能处理废纸、旧衣服等物件,还能让人上门处理废旧家具、玻璃等大件垃圾,让老百姓既参与了环保事业,又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回报。

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

虹口代表团审议现场,最集中的话题是垃圾分类的从小教育问题。“我的建议是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要开设垃圾分类的课程,这种‘进校园’的教育方式并不仅仅是强化训练,还会通过小手牵大手,让孩子影响家长。”马瑜代表态度非常明确。杨震华代表对此表示赞同,“垃圾分类意识是一个养成的问题,从孩子抓起是应该的。”

马瑜代表的想法与市政协委员安翊青不谋而合。安翊青曾在日本学习、工作过,她告诉记者,日本在垃圾分类上可谓苛刻至极,其在垃圾分类上也确实取得了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成绩,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现在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却不知道日本也在垃圾分类上走过一段艰辛漫长的过程。”安翊青说,日本为了提高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做过很多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后来才发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强,因此率先在校园中实施垃圾分类,让学生们自己打扫教室、校园,从小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概念。

据悉,在小学、初中等义务教育阶段,日本主要城市已经将垃圾分类的具体标准及操作方法纳入学校教学课程,从小培养学生施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培植垃圾分类能力。

小学生回到家中后,再去教父母和祖父母如何垃圾分类。就这样,日本的全民垃圾分类水平直线上升。对此,安翊青委员认为,上海也可以学习日本经验,开发校本课程,通过校园教育普及垃圾分类工作。可借鉴横滨经验和实施好本市法规草案有关规定,在小学和初中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将垃圾减量分类知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把普及垃圾减量分类、资源循环利用与课程建立联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一方面,进一步修订幼儿园、中小学垃圾减量分类知识读本。鼓励学校开展环境教育专题教研活动,根据自身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推广垃圾分类环保行动。可以通过综合实践课、兴趣班、培训课程、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教育。要将垃圾分类的操作方法、分类标准纳入社区学校、市民学校学相关课程之中,实现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重点覆盖。

殷一璀代表在审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时说,广大代表对生活垃圾管理立法积极投入、全程参与,提出的很多意见建议都已写入法规草案内容。法规出台后要聚焦社会动员,最大程度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市民认真守法践行,推动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观念深入人心。市人大将根据法规实施情况适时开展执法检查和评估,对公共场合收集容器设置、可回收物体系建设等问题加强后续研究,进一步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保障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目标顺利推进,将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提升到新水平,助力上海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2019年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A02 娃娃课本要加上“分类”一课 2019-01-29 2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