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
昨天下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市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上海市市长应勇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中外媒体的提问。
(上接A2)
上海已研究制定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实施计划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去年世界银行公布了营商环境报告,中国总体的排名大幅上升,世行报告把上海和北京作为两个样本城市,上海占了55%,在其中的贡献可谓不少。但在“两会”上也听到一些企业反映,他们还遇到一些困难,在感受度方面有一些新期盼。请问今年上海在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如何不断提升企业用户的感受度?
应勇:营商环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海等城市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去年,我们着重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报告的十大指标,制定了一系列行动方案,推出了56项改革举措,并狠抓落实,效果明显,也助力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大幅跃升,从原来的78位跃升到第46位。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上海的营商环境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比如,在世界不同经济体中,我们营商环境的总排名是第46位,但办理施工许可仍排在第121位。最近,我们已经研究制定了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计划,提出了25项年度工作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针对营商环境中的短板弱项,认真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最佳实践,既对标世行的评估指标,又不局限于世行的评估指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办事更加便利,成本更少,让企业有更多的感受度和获得感。
国家发改委正牵头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一体化的进展大家都很关注,听说正在考虑建设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请问示范区设在哪些地方,有什么特色?
应勇: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全国1/26的土地面积,产生了近1/4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3的税收收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使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并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上海和整个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流域都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确有这个考虑。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进一步明确。希望这个示范区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区,联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推动各项改革措施集中落地、率先突破、系统集成的示范区。
逐步实现企业市民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在方便企业和居民办事等方面,全国各地都在探索。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一网通办”,目前的成效怎么样?今年还会有哪些新的措施?
应勇:“一网通办”是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的一项重要载体。通俗地讲,“一网通办”就是要努力实现面向企业和市民的所有政务服务事项“进一网、能通办”。去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推进这项工作,“一网通办”的制度架构及运行体制机制已基本建立,组建了大数据中心,开通了“一网通办”的总门户、总客服,基本形成了公共数据汇聚、互联、共享机制,初步实现了公共数据从以部门管理为中心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转变。共有1274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0%的事项实现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了全市通办,效果明显。
前一阶段推出的举措今年都要深入、有效地推进,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数据整合共享力度,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要加快迁移上云,全市公共数据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今年,市政府还将制定公共数据的开放管理规定,这既是集中管理的需要,也是用好公共数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年还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系统重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有些甚至是革命性再造。实现网上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再减少一半、提交材料再减少一半。经过努力,要逐步实现,企业市民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哪怕政府过“紧日子”也要给企业减税降费
澎湃新闻:去年上海出台了一批为企业减负的政策,涉及税收、行政事业收费、融资成本等,受到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欢迎,请问今年会继续推出哪些政策为企业减负?
应勇: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对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上海根据国家部署和要求,近五年来加大了减税降费力度。2012-2017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营改增”试点,五年间累计为企业减税3248亿元;2016-2017年,累计为企业降费319亿元。2018年,又为企业新增减税降费超过500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更加明显降费举措,还包括进一步降低社保费率,稳定社保缴费方式,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对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预期目标调低至增长5%,就考虑到对企业减税降费这一重要因素。同时还明确,今年政府部门的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以上。哪怕政府过“紧日子”,也要给企业减税降费,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减轻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增强社会创造力,推动上海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也要援企稳岗努力稳定就业
新民晚报全媒体:就业是市民关注的民生之本,去年上海发布了新一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专项行动计划,请问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另外新的一年还将推出哪些举措促进就业?
应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任何时候都要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这些年,上海的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2018年上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注册企业1318家,增长11.8%。去年新增就业岗位58.2万个,超额完成了年初提出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
今年新增就业岗位的目标与去年一致,保持在50万个,要力争完成得更好。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都稳定在4.3%左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今年市“两会”前,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一揽子促进就业政策,要继续狠抓落实。既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同时又要采取一系列援企稳岗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稳定就业,把这件民生大事做好。
今年计划新增租赁房源10万套努力保持租金稳定
界面:上海一直强调要建设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强租赁房建设,能否介绍一下今年上海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
应勇:解决上海的住房问题,关键是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就政策而言,要聚焦两类重点人群:一类是户籍人口中的住房困难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群众,政府要加强住房保障力度,加快推进旧区改造,对符合廉租房条件的群众,要做到应保尽保;另一类是常年居住生活在上海,对上海发展作出贡献的非沪籍常住人口,尤其是各类青年人才。解决这一部分群体的住房问题,在严格限购和租赁住房存在短板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
正是着眼于加快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补上租赁住房这一短板,上海近年来加强租赁房建设力度。2018年,上海共推出租赁房建设用地68幅,面积近200公顷。2018年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21.2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14.6万套。今年还要继续加快租赁房建设,计划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1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万套。同时,还要努力保持租金的总体稳定,落实公共服务政策,加快构建租赁住房体系,促进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建设。
上海今年要推动空气质量、水质明显进步
经济日报:近几年上海苏州河的水质和空气质量有所提升,也提出了到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苏州河劣V类水体,有没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今年上海将采取哪些举措提升空气和水体质量?
应勇: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善环境也是改善民生。近年来,上海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PM 2.5的年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了7.7%,比2015年基准年下降了32.1%,年空气优良率大幅提升,提前实现了“十三五”目标。今年,我们要全面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大家在关心空气质量的同时,也更关心水了。去年,我们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开工建设吴淞江工程上海段,这都是上海从根本上改善水体质量,推动水环境好转的重大工程。同时,还推动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进一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全市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升。今年要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苏四期、吴淞江工程上海段建设,着力推动水岸共治、干支流联治,进一步提升河道水质。到2020年力争全面消除苏州河劣V类水体的目标必须完成。
上海要继续花更大力气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一财经:上海要完成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尤其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集群,怎么去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去年上海有特斯拉等重大的标志性项目落地,今年还会有哪些重大的产业项目,会涉及哪些领域?
应勇: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上海要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海不是不要制造业,也不能没有制造业。上海要的是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防止经济脱实向虚,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要求,上海制定出台了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50条”措施,并狠抓落实。去年有一批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上海,包括特斯拉、大众纯电动汽车、积塔半导体等5个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还加快推进中芯国际、华力二期、和辉光电等累计投资超千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项目。上海还要培育和升级航天航空、汽车船舶、高端装备产业,进一步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布局符合科技变革方向、产业发展导向的重大项目。我们要继续花更大力气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上海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