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前两天,一则《春节后父母离乡返工,留守姐妹一路狂追倒地哭喊“妈妈别走”》的新闻视频在网络疯转,视频中小女孩坐地的哭喊声也赚足了不少网友的眼泪。然而在2月16日,贵州省榕江计划乡政府称,经调查该视频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是拍客为了吸粉摆拍的。(2月17
日澎湃新闻)
事实上,摆拍“妈妈别走”视频,用造假的方式消费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网友的个人“策划”,还是自媒体的“创意”,都是一种恶意炒作行为。乍一看,摆拍“妈妈别走”视频,是为了唤起社会和公众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提醒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放弃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这貌似一次善意的炒作。
然而,制造虚假的“妈妈别走”事件,本身就与当今诚信社会格格不入,轻则违背了信息真实原则,重则损害了公共道德秩序。因此,当善意的炒作影响到公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度时,这个“善”实际上就变成了一种“恶”。换言之,即便是善意的炒作,也要坚守道德底线,以不正义的手段去追求正义,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和推崇。更何况,摆拍“妈妈别走”视频,目的是为了吸粉逐利。
时下,随着网络自媒体的普及,炒作的阵营已经转移,网络自媒体成了草根群体的舞台,也成了炒作者的天堂。网络炒作有低门槛和高效率的特点,借助电脑和网络传播可以瞬间传遍天下,凝聚起超高的人气。问题是,网络炒作良莠不齐,一些恶意的炒作,既另类又反常,违背了社会道德,挑战了法律尺度和社会秩序。比如,摆拍“妈妈别走”视频,拿留守儿童当炒作“道具”,既欺骗了公众,又损害了以留守儿童为代表的未成年人的权益。
因此,摆拍“妈妈别走”视频,值得网络信息管理部门反思。首先,应给各类网络炒作设定一个边界,最起码要保证炒作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不能消费正义、欺骗大众。什么该炒作,什么不该炒作,即使没有明文规定,也要有一个起码的道德准则。要通过制度的建设,构建网络自媒体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道德制约体系,监督网络自媒体始终坚持清醒自律的态度。特别是,网络自媒体工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该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将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化为职业精神。
对于摆拍“妈妈别走”视频,恶意炒作留守儿童的行为,不能止于揭露事实真相,也不能止于道德评判,应给予相关网站及当事人相应的处罚,让他们承担违法成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