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16岁少年缘何屡偷不止?社工介入引导后吐露心声——

爸爸,你能不能爱我多一点

本文字数:3480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今年16岁的他是非婚生子,母亲生下他后就远走他乡、杳无音讯,父亲在上海创业打拼,小有成就,也结婚生子。他渴望亲情,希望父亲多看他一眼,可每每父亲对他不是责骂就是冷眼,对弟弟却是呵护关爱。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他开始小偷小摸、夜不归宿,终闯出祸事……这样的情节仿佛只有在影视剧中才会出现,可它却真切发生在我们身边。

少年能否重归正途,和父亲的关系会走向何处?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宝山工作站社工徐先红讲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

渴望亲情却成“多余的人”

阿木(化名)的出生对父母来说是个意外。当年阿木父母对待感情还不成熟,他们的爱情没有修成正果,却有了阿木。不像那些自一出生就被捧在父母手心的孩子,阿木几乎从来没有感受过父母的爱。阿木的父亲一直在上海创业打拼,没有照顾过年幼的阿木。母亲生下阿木后将他留在爷爷奶奶家,自己外出打工,再也没有回来过。

阿木在老家的爷爷奶奶照顾下慢慢长大。虽然衣食无忧,但阿木总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尤其羡慕有爸爸妈妈陪着玩的同龄人。这些想法,阿木从来没有告诉过家人。

阿木念小学时迷上了网络游戏,学习成绩每况愈下。随着年龄的增长,阿木越来越叛逆,在校状况频出,屡屡违反校规,对老师、爷爷奶奶的管教都置若罔闻。就这样,阿木辍学了。

爷爷奶奶管不住阿木了,一家人商量后,决定让阿木到上海继续上学。来到父亲身边生活,阿木一度很期待,他以为回到阔别多年的父亲身边,父亲一定会好好弥补这些年对他的亏欠,对他万般宠爱,可是现实像一盆冷水。

这些年,阿木的父亲凭着自己的努力发展得不错,成了一家超市和酒店的老板,还成立了家庭,有了第二个儿子。阿木和父亲一起生活后,有种难以名状的隔阂。阿木总觉得父亲对他很苛刻、很少有好脸色,对弟弟却是无比疼爱,有求必应。阿木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父亲的肯定和夸奖,可好像无论他做什么,父亲都是不屑一顾的。

接阿木回家后,父亲安排他继续上学,但由于学习基础太差,阿木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节奏,到初二时阿木又辍学了。为了不让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游手好闲,阿木的父亲安排他到酒店干杂活,在经济上也严格控制。这样的待遇让阿木越来越心寒。

“我就是个多余的人。”阿木不止一次地这样想,他有时甚至觉得父亲对员工的关心还比对他的多。

青春叛逆的阿木为了引起父亲的关注,开始偷偷摸摸拿走家里的钱,被父亲发现后不是大骂一顿,就是赶出家门。无处可去的阿木就到网吧打游戏,在那里他渐渐结识了一群“朋友”,跟他们学抽烟喝酒,也是跟着他们,阿木走上了砸车行窃的歧途。

阿木故意“做坏事”,是为了用报复性的行为吸引父亲的注意、寻求关注,满足缺失的被关爱的心理。可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是违法的,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阿木很快就被抓获了,因涉嫌盗窃罪被羁押在本市某看守所。

父亲得知阿木的事后,激动地表示要断绝父子关系,再也不会管阿木的事,而本就内向的阿木则变得更加沉默寡言。阳光中心宝山工作站的社工徐先红就是在那里见到了阿木。

终于吐露藏在心底的委屈

徐先红是该看守所的驻所社工,她从看守所民警处得知,阿木入所后的情绪一直很低落,而他走上歧途的原因与家庭有关系。第一次见面时,阿木对社工的抵触情绪很强烈,根本不愿意说话,面对徐先红的提问,他最多只是礼节性地回答“是”“不是”“嗯”……徐先红知道,要打开阿木的心门,先要引导他开口诉说。

其实在面谈前,徐先红就已经通过民警、居委等途径了解了阿木的相关情况,对于阿木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她也是在意料之中。徐先红理解阿木的心情,主动向阿木说了不少他的成长经历和来上海后发生的事,阿木听后露出了惊讶的神情。或许是没有想到一个陌生人会花那么多心思了解自己,阿木对徐先红的态度有些缓和。当面谈最后,徐先红表示下周将继续来看守所,届时阿木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与社工交流沟通,社工愿意与他一起面对困惑时,阿木并没有拒绝。

第二次与阿木见面,徐先红邀请他参加了“法在心中”小组活动。徐先红发现,阿木虽然到活动现场了,但他的积极性并不高。于是,徐先红在活动中总是注意给阿木更多机会展示自己,同时引导其他组员说出他们的故事。参与活动的大都是阿木的同龄人,他们的想法有时能引起阿木的共鸣,而驻所社工真诚和用心的态度也让阿木慢慢放下了警戒和抵触的情绪。到小组活动中期,阿木终于在社工的鼓励下说出了他自己的故事,他渴望得到亲情,却不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在迷茫、嫉妒、落寞、愤怒、委屈的情绪中,阿木的路越走越偏,其实他自己也很后悔。

阿木终于将心里话讲了出来,一直耐心认真倾听的徐先红对他的经历表示理解和同情,但对阿木的认识偏差,徐先红也给予了积极的引导,并用“苏格拉底提问”方法,让阿木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他的观点进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谬误,从而使阿木认识到自己先前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协助他矫正。

经过这番倾吐,阿木彻底放下了那些“杂念”,不但主动将家人的联系方式告诉徐先红,还表达了对父亲的牵挂,“我爸爸胃不好,之前还开了刀,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你能帮我问一下吗?”

阿木的这番话让徐先红觉得他的本质其实不坏,如果能及时改善他与家人的关系,他仍有机会走回正途。可阿木与他父亲之间的心结有那么容易解开吗?

父子间迟了十多年的拥抱

阿木的父亲第一次接到徐先红的电话时,反应比阿木还激烈,他一听是有关阿木的事,直接表示不认这个儿子,除非阿木跪下认错,最后在愤怒中挂断了电话。虽然电话挂了,但社工传递的社会关爱的信息,阿木的父亲收到了。

阿木的父亲挂断了徐先红的电话,但徐先红的工作没有中断,为了避免再次被挂断电话的状况,她上门走访了阿木的家,阿木的父亲接待了她。

当徐先红提到阿木对父亲胃病的担忧和关心后,阿木父亲原本强硬的态度有所缓和,也道出了当年将阿木留在老家的无奈和创业中的艰辛。阿木的父亲告诉徐先红,他对孩子其实是寄予期望的,可是阿木的种种行为却让他失望和痛心。

可怜天下父母心。徐先红知道阿木父亲并不是真的不要阿木,只是恨铁不成钢,还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于是,待阿木父亲情绪平静后,她详细地分析了阿木之所以会走上歧途的原因,转述了阿木对父爱的渴望,并且对如何与青春期孩子交流提出了一些建议。徐先红还特别建议阿木的父亲能在开庭审理阿木案件的那天到现场。阿木父亲答应了。

开庭那日,阿木父亲如约来到现场。在教育环节,阿木流着泪向父亲认错,父亲也满含泪水说出了自己在教育上的不足。父子俩冰冻已久的关系,似是有了些许融解。

阿木出所后依旧回到父亲身边生活,徐先红也继续开展着跟进服务。

尽管阿木与父亲的关系有所缓和,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了巩固服务成效,徐先红决定上门,为阿木进行“家庭治疗”。

徐先红根据约定时间上门,阿木、阿木父亲和继母都在家中。“治疗”开始后,徐先红发现,阿木找了一个离父亲较远的位置坐了下来,从现场氛围和位置来看,阿木与父亲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

为了缓和气氛,徐先红聊了一些家常,随机把话题引入主题。在交谈的过程中,父亲多次流露出对阿木的信心不足,徐先红反复给予父亲能量,不断鼓励和肯定,相信他一定能帮助阿木走出困境。根据徐先红的建议,阿木父亲表示自己会改变观念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会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阿木则保证不再与之前的“朋友”来往,在店里多学点技能,有什么需求主动和家人说。

最后,这场“治疗”以父子相拥的形式结束,这也是父子俩十多年来难得的拥抱。未来的路还很长,社工们希望阿木和父亲能记住这个拥抱的温度,一直彼此温暖。

社工的话>>>

在阳光宝山工作站驻所社工徐先红看来,阿木是所内羁押青少年的一个缩影。当阿木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时,阿木父亲不是赶他出家门,就是不认这个儿子,采取的措施都是负面的、极端的,这也是很多家长处理问题时会使用的粗暴方法。殊不知,缺少关爱的孩子易对人产生敌意、攻击行为,还会形成品行障碍和反社会人格,甚至做出危害他人的举动和犯罪行为。

寻求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生命生存的本能需求,情感的传递和流动才是生命深处的需要。许多成年人难以理解和想象孩子对于情感关爱需求的程度,如果成年人尤其是父母意识不到、关注不到孩子的情绪变化,不能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无法给予他们情感交流和支持,压力、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会使孩子的生命意志薄弱,面对压力或心理刺激极易产生极端的行为方式。

徐先红认为,要从源头上减少或预防青少年犯罪,改善家庭环境,提升家长沟通、科学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将是社工努力的方向。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 爸爸,你能不能爱我多一点 2019-02-19 2 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