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声音

买房改变面积计算标准是个积极信号

本文字数:2296

  日前,一则“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的消息在网络上成为热点。这则消息来源于住建部官网挂出的《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有媒体认为,这意味着广大买房族将不再为建筑面积、公摊面积等原算法中的“黑洞”感到苦恼。

至于“公摊面积”要否要取消,据业内人士表示,按套内面积交易并非意味着取消公摊面积,也不会影响购房总价。

取消公摊是误读,但购房焦虑很真实

按套内面积交易的条文出来后,被普遍解读为住建部首次明确取消公摊,以至于引发了刷屏式的关注,也被广泛点赞。不过舆论基于取消公摊的欢喜,怕是要被泼一盆冷水了。上述《规范》只是技术规范,不是法律规章,位阶相对较低。它约束的是工程建设行为,约束对象是相关建设单位。至于开发商的市场交易,仍然会按照《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延续管理,其中第十八条规定——商品房销售可以按套(单元)计价,也可以按套内建筑面积或者建筑面积计价。

外界的误读存在不专业因素,但还有很大因素是源于公摊面积计算混乱下的购房焦虑。正是这种焦虑感制造了病急乱投医的期待。

的确,在国内的住房交易过程中,公摊面积处在相当不透明的状态。我们只知道它包含了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等公共使用部分,但至于如何计算并分摊给各户,一直都没有统一的法律和技术标准。

另一方面,在一些小区,公摊面积越来越庞大,一套一百平的房,实际套内面积不到七十平都有可能。套内面积容易测量,落到购房者头上的公摊,是否有开发商承诺的那么多,却完全是开发商说了算。至于由公摊面积产生的广告收益,话语权也完全掌握在开发商手上。

当然,即便取消公摊,改由按套内面积交易,房屋均价自然会抬升,房屋总价也不会有任何降低。但这并非如一些人所言,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数字游戏。公摊面积计算标准混乱导致的不透明和信息不对称,其实是进一步提升了本就是强势方开发商的话语权,给它们留下了暗箱操作的空间。如果能够做到买多少平套内就有多少平,至少可以理清模糊地带。

舆论对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皆是对于由公摊延伸等类似乱象引发的购房焦虑的真实反映。所以此次虽然是误读,但这层焦虑仍然需要被正视。

住宅规范呼应了购房者的幸福安居需求

楼市周期几度轮回多番博弈,这个市场依然不平静,但是“房住不炒”不仅成为政策主调,市场终端对楼市供给侧也有了更高要求。在高拥房率的市场环境下,粗放的楼市营利模式和粗暴的暴利模式,显然不合时宜。购房者希望楼市交易更加公开、透明、公平,更加契合市场规则。一方面,公众希望政策设计需要跟上,补上明确楼市购房面积标准的短板;另一方面,人们更希望通过刚性规则约束开发商的行为,在公摊面积这笔糊涂账难以算清楚、资本逐利冲动难以遏止的情势下,索性釜底抽薪,摒弃楼市按照建筑面积交易的模式,改以套内面积交易。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公平交易也是靠楼市需求端倒逼出来的。政策设计者秉持市场公平原则,尊重购房者的安居关切,才有了这份令人期待的具有强制性的《住宅规范》——尽管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从征求意见到住宅规范落地,会有一定时间,也会面临激烈博弈。毕竟,楼市牵涉太多的利益因素,多周期积累的矛盾很难短期内消弭。即使是楼市调控,政策和监管也是慎重以对,避免楼市出现“硬着陆”。

本轮楼市调控,从一线二线到三四线逐步推开,堪称史上最严。不过,本轮楼市调控,并非单纯的行政命令和权力主导,而是政策引导下的多手段运用。而且,楼市调控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且给出了房住不炒的总基调。目前,楼市基本企稳,虽然房价不可能降下来,但是购房者的需求也提升到了新层次。在此情势下,按照套内面积交易、房子从“土坯”到成品,就成为需求端基本的购房需求。

《住宅规范》呼应了购房者的幸福安居需求,故除了涉及按照套内面积交易,还包括了城镇新建住宅建筑应全装修交付。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粉刷完成,给水排水、供暖、通风和空调、燃气、照明供电等系统基本安装到位,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毕,达到基本使用标准。同时在电梯设置、地下室防水等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契合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规范。

多些配套标准,“后公摊时代”才会少些套路

此次,住建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房屋应按套内面积进行交易,表明了改革积弊的态度。

正如这一方案的设计者所说,这一做法可以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套内建筑面积相同而住户使用面积不同的问题;二是解决住户使用面积不透明的问题。可以说,从技术角度明确按套内使用面积交易,一定程度上让房子更“透明”,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实际上,住建部门并非简单迎合公众,该技术规范具有操作性。国际上通行的房屋交易计价标准通常是“套内所得面积”,香港也在2013年取消了以“建筑面积”计价方式售房,如今更公开表示支持房屋按套内面积进行交易,对公摊面积的态度显而易见。而按“套内面积计价”国内也有实践。2002年,重庆就已开始以套内建筑面积作为计价依据,不按这一依据计价的责令整改并处以交易金额5%-10%的罚款。

需要警惕的是,以套内面积计价,势必会压缩开发商的盈利空间,开发商为了保证利益要么提高单位面积房价,将经济代价间接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财富效应未必增加。要么降成本,例如,从建材、绿化、物业等方面找贴补。

住建部发布的意见通知,已经表明国家方面对“公摊面积”的看法,但相关部门需做好配套工作。例如,制定绿地比例等公共面积的计算方式、建材质量、公共服务等相关标准。因为如果这些标准不明晰的话,“公摊面积”或许还会借尸还魂,将其代价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谚路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3 买房改变面积计算标准是个积极信号 2019-02-26 2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