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金勇 法治报通讯员 张峥华
朱女士与王女士原本是关系挺好的邻居。某天,朱女士在串门的时候被王女士的狗咬了,担心自己可能会得狂犬病,即使立即注射了疫苗,朱女士依然心结难解。双方此后没有有效沟通,反而引发了进一步的争吵。于是,本来可以和平处理的“狗咬人”事件,成了邻里矛盾的症结。
闵行区古美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介入后,调解员分别约谈两位当事人,找到心结,化解戾气,双方也反省了自己的问题,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友善解决了这一宠物狗伤人纠纷。
【案情简介】
朱女士到邻居家玩,被前来串门的王女士饲养的宠物狗咬了。被咬后,王女士马上带朱女士前往医院治疗并注射了预防狂犬疫苗。可是,朱女士事后了解到狂犬病的潜伏期长达20年,非常担心自己会得狂犬病,整天睡不好,并要求王女士必须保证她不得狂犬病。王女士认为自己的宠物狗打过狂犬疫苗,也有狗证,而且那天是因为朱女士推门声音过大吓到了狗,才发生了咬人事件。另外,由于朱女士在小区内到处传播这件事情,对自己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今又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在无法让人接受。于是,王女士要求朱女士停止在小区和微信朋友圈里散播类似言论。而朱女士觉得自己是受害方,王女士不给保证就算了,连发牢骚都不让,气就更不打一处来。
双方因此言语不和,发生了争吵。事后,朱女士心中仍不平,于是又跑去王女士家发泄情绪,甚至还动手砸坏了王女士家里的鞋架和玻璃,导致王女士因气急心脏不舒服。双方矛盾随即升级,王女士拒绝赔偿朱女士任何费用,甚至要求朱女士对导致她心脏不舒服的行为负责。
【调解过程】
调解员初步了解情况后分析认为,这是一起责任明确的宠物狗伤人案件。双方原来是关系良好的邻居,事发后也曾积极处理解决问题,可是由于情绪激动导致事件的发展越来越不可控,引发了后续更多的矛盾,原来的邻里情也荡然无存。在这个调解案件中,如果调解员只是按照法律的规定让宠物饲养人赔偿,被伤害方即使可以拿到钱,但是心中的疑虑无法消除,可能还会引发后续纠纷。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开双方的心结,让邻居间恢复原先的友善。
调解员首先约谈朱女士,耐心听她诉说,让她把心中的焦虑都发泄出来。然后查看了朱女士的伤口,的确触目惊心,也能理解她对狂犬病的担忧。在理解的基础上,调解员告诉朱女士,她想要的权威部门鉴定,在上海没有任何一家医院可以出具这个证明,保证20年内不患狂犬病。北京有一家机构可以鉴定,但是也不能保证20年,这样的要求的确是有点为难王女士。调解员咨询过相关的医生,医生解释狂犬病的潜伏期虽然有20年,但是打好预防针基本是没有后患了。最重要的是看咬人的狗,如果它在半年内没有因狂犬病发死亡,那么得狂犬病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同时,调解员也指出朱女士上门砸东西非常不妥,可能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调解员从法情理三方面,让朱女士打开了心扉,缓解了情绪。朱女士告诉调解员,其实双方关系一直不错,但自从被狗咬了,在公交车上碰到王女士,对方头都不抬、话也不和她说,自己腿脚不便,下车的时候也不扶一下她,与没被狗咬之前判若两人,巨大的落差导致心里非常不舒服,这才发生了后来的事情。原来,朱某的心结是觉得自己被狗伤了之后,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照顾,一下子钻了牛角尖。心结找到了,解铃还须系铃人,王女士才是化解心结的关键所在。
随后,调解员约谈了王女士和她女儿。王女士表示自从事情发生后,自己也很不开心,毕竟和朱女士原来关系还不错,对方被咬后自己也一直积极处理,但是没想到朱女士的情绪会这么激动,又吵又闹,不仅到家里砸东西,还在小区里面散播一些言语,气得自己心脏十分不舒服,因此提出了让朱女士承担责任的要求。调解员适时从法律的角度纠正王女士,朱女士的行为和狗伤人的行为是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管理人应担承担侵权责任。随后调解员将朱女士的心结告诉王女士,王女士没想到是这样,自己最近身体也不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对方在小区内散播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言论,再去扶她,害怕别人以为自己真做了什么亏心事。
调解员听了王女士的倾诉后,认为双方都想解决这起纠纷,但是因一些过激行为彼此拉不下面子,导致事件就此僵持不下。于是,调解员及时调整思路,决定从小辈这里找突破口。通过和王女士的女儿单独交流,把朱女士的心结告知她。在一番情理结合的分析后,王女士的女儿表示,大家本是比较好的邻居,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利,愿意退让促成调解。
调解员看到时机成熟,便约同双方坐下来调解。调解开始后,调解员并没有急于去调解赔偿金额,而是让双方当事人先诉说彼此的心结。于是,朱女士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委屈都说了出来。而王女士的女儿把宠物狗的狗证、打疫苗的凭证等都拿来给朱女士看,还诚心诚意向朱某道歉。朱女士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咄咄逼人,双方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案例点评】
我国的《民法通则》和《侵权责任法》对动物伤人案件有明确的规定,但这不是本案的焦点。本案的焦点是宠物伤人后,被伤的人尽管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医疗措施,但仍极度焦虑,引发了原本关系较好的邻里之间的矛盾。难能可贵的是,调解员从法理、情理多角度切入,消除了受伤人员的疑虑、焦虑,打开了双方的心结,使得原本已经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又恢复到了原先的温馨和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