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陈颖婷 北京报道
本报讯“当时很多社会力量都说能下去,结果下不去。”在去年重庆坠江公交车事件中,因为水深达到75米,很多参与救捞工作的社会力量都下不去,最终还是依靠专业潜水员。在昨天下午上海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中,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船队副队长金锋讲述了当时打捞的过程,他建议建立应急管理评估体系,来评估社会力量的救援能力。
据金锋介绍,75米水深的潜水技术跟60米完全不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下去。“当时很多社会力量都说能下去,结果下不去。”在金锋看来,光有关键时候伸手相助的热情还不够,还需要建立一套应急管理的评估体系,除了评估自然灾害,也要评估社会力量的救援能力。他表示,救捞队伍对于应急程序应做好预案,培养专业队伍并提升装备。相关部门应统筹协调好专业救捞力量和社会力量,才能让两支队伍都发挥好作用。
同时,金锋还建议,将救捞潜水员列入职业技能目录,重启潜水员职业技能鉴定。他表示,救捞员这一职业对身体要求比较高,而且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从选拔、培养到成为一名能独立完成水下最基本工作的救捞员,需要7-8年培养时间,成为技师或者高级技师需要20年。但是现在社会对这个职业认知度比较低。救捞员这一职业没有被列入2007年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致使救捞员职业资格认定工作停顿,严重影响了救捞员队伍的发展,有部分人员因为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而离职。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