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周末博客

“熊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本文字数:875

  徐  荔

俗话说“三岁四岁讨人嫌,五岁六岁万人烦,七岁八岁狗都嫌。”家中就有四岁男娃一枚,乖巧起来让人心生欢喜,但大多时候则是个“熊孩子”。除了每天睡觉前、起床后找各种理由哭哭啼啼地表示不想去幼儿园外,日常更是个“十万个为什么”,有时还会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比如“人为什么会老、会死?人死了以后去哪?”或是“我可以穿裙子吗?我想要当女生可以吗?”

据说,每个人小时候都经历过这样对世界好奇、喜欢问“为什么”的阶段,得到什么样的答案会一定程度影响他们的世界观。而能否耐心且有质量地回答孩子们的疑问,也被用来作为衡量亲子关系的标准。

可是,有些问题连我自己都没想明白,还是得给孩子一个尽量正确,至少不错的答案。要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问题实在太让人头疼,耐心地举例子、说故事、讲道理后,他还不一定能理解,一副无辜且愁眉苦脸地样子看着你,仿佛听到的不是中文……接着,一个个新的问题“追杀”而来,让人逃之不及,有时只能强硬地表示“没有为什么,这就是规定、规矩、规则。”迫于压力,“熊孩子”只能抹抹眼泪,委屈地闭嘴,但没过多久,新一轮攻势又会卷土重来。

吐槽“熊孩子”几乎成了日常,但是前几日采访涉毒家庭困境儿童的选题时,第一次觉得家里有娃吵吵闹闹是件不错的事。在采访中听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故事,比如一个家中有三四个同母异父的孩子,他们不知道父亲在哪里,长期辗转亲戚、父母的朋友家生活;有些孩子因为没有户口,从来没有接种过疫苗,到了八九岁还没有上过学……连编剧都编不出这么复杂的情节,现实果真比戏剧更“狗血”。

做完采访,唏嘘之后,有着深深的无力感。除了同情之外,还能为孩子们做什么呢?是否有相应的措施避免这样的情况再出现呢?如果没有人来回答这些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是否也会走上父母的老路呢?

太多的思考如乱麻,瞬间觉得自己也像“熊孩子”一样有了“十万个为什么”。回到家,听到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突然觉得还是他的问题更简单一些。而困境儿童的“十万个为什么”,则可能需要全社会共同作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周末博客 B03 “熊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2019-03-08 2 2019年03月0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