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世象纵论

拆除那道“藩篱”

本文字数:1467

  □石路

有专家指出,在大城市,辖区单位资源与社区居民需求对接不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此类现象,笔者以为,这里面既有认识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上的偏差,又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思维定式所致。上了年纪的人皆知道,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多是以“单位化”建制的,单位包办人的一切,包括人们工作在内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所有资源归单位所有、享用,俨然成为一道理所应当持守的“藩篱”。然而,进入市场经济后,越来越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承载着全部,起到政府“托底”作用,无疑,就需要更多的公共服务资源跳出原先闭关自守的小圈子,主动地从单位“走”向市场、“迈”入社会。

据悉,从2017年开始,北京市启动了“社区之家”创建行动计划,并连续2年被列为实事重点项目,已涌现出国家广电总局302食堂、新华社第二办公区、赵登禹学校、育园小学、顺义区档案馆、平谷区党校等示范点,一大批社区驻地社会单位内部服务设施向市民有序开放。另外,北京市还不断加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连续8年被列为实事重点项目。截至2018年9月底,全市累计建成1560个服务圈,覆盖3034个城市社区,覆盖率达90%以上。这种利用属地资源“共享模式”,为社区居民增添公共服务新“家”的做法,值得点赞。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国外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模式中,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责任由原来政府单独负责,转为政府、社区、社会其它组织共同负责。这样,不仅扩大了社会责任的覆盖面,而且大大激发了民间创造性潜力和建设能量,开发利用了高品质的社区资源。不过,责任分担,并不表明政府可以放弃责任。这要求政府必须以监察者和指导者身份,通过定制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目标、标准、原则去监督各个市场主体的承诺与运行状况,审视社区公共事务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社区公众权益和福利的扩大,并调动一切力量,致力于为社区提供有效的、经济的、高质量的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给飞速发展变化的社区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

应该说,多年来,各级政府加强规划建设,同时,在调动社会资源,满足居民需求,弥补公共服务不足等方面,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也花了很大功夫。通过政策激励、责任引导、项目购买等举措,使一大批辖区单位资源向社区开放,为居民提供服务,赢得了多方赞誉。笔者所在沪郊某乡镇的几所学校“开门迎客”,实行资源共享已经多年。学校每晚(包括双休日、节假日全天)向社区居民开放,吸引社区居民到校园运动场打球、做操、健走,锻炼身体,大伙儿甚觉方便,称赞此举为“实事一桩”。另外,由企业经营的科普馆也免费对外开放,接受社区居民和外来者参观学习。当地政府还利用民营度假村功能设施,在其内部设立“老年食堂”,为社区高龄孤寡长者提供餐饮服务等。这些,均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得益于一批单位自觉承担起的社会责任,得益于社区共建共治日臻形成的良好氛围。

然而,是否驻地社会单位都能把资源拿出来共享?是否皆能主动延伸成为“社区之家”?笔者不敢妄自断论。据观察与了解,一些地区的个别单位,虽然在辖区“入座”多年,自身也有资源,但对当地社区组织派人上门联系,却持消极态度,似乎只有人求他,哪有他求人?像这种“特立独行”的单位,虽只是少数,但也反映了社会责任缺失问题。

北京市的“社区之家”创建计划深得民心。它们每年计划建成200个左右,到2021年力争达到1000个左右。另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到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这充分体现了社区是大家的“家”的理念。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拆除那道“藩篱” 2019-03-25 2 2019年03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