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法官手记

古巷寻迹

本文字数:885

  □曾峻岭

古城巷弄,一直是烟火里的尘埃,不染晦涩不刻浮雕,不与虚华不离平常。“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巷炊烟,让流光浮动散碎的叠影。乱步巷弄,欲将迫切的心魂轻轻安放,在一简素笺上荷笔流迹,徘徊于平仄的断章残句,在树影摇碎时听一听雕窗外雨打芭蕉,琼花飞落,舒缓梦萦。这样的遐情景韵,此时就显现在我眼前,丝丝入扣,应和心扉,恍若旧梦的感觉!

如果巷弄是城市的肠道,那么巷弄里行走的吆喝声就是一声声饥饿时的肠鸣。伫立在青石板道,我仿佛又听见了熟悉的铁堑的声音,柴火馄饨的味儿,它裹挟着纷然的回忆,从小巷那头传到了这头,那是幼时甜一口香一天的剪影。“叮叮当~叮叮当~”,节奏清越单一,却穿透了街头巷尾每一间沉静的屋子,增添了温情的烟火,人因烟火而幸福。“磨剪子咧~戗~菜刀”,声音略带沧桑的那位老大爷,挑着一块小木板,从巷道深处拐了一个弯,转了出来。感觉他的吆喝就是唱腔,唱词简洁,功夫扎实,节律自然,不失韵味。岁月在他的浑厚腔唱中沉淀,巷弄成了他跑龙套的舞台。伴随着“叮叮当~叮叮当~”的清激声音,呼应着“戗~菜刀”的穿透力感,应季的“卖冰棒咧~”的圆润调子也不甘示弱,柔音悠扬在巷口到巷尾,缓解了憋闷,带来了清凉。

这些声音符号,成了巷弄的标志,那些老居民们也已经与这些城郊巷弄浑然一体了,亲切、安详,宁愿封闭自己,早已心无旁骛。老屋一住几十年,几辈子!正是“老屋落地气,破家值万金”,不离不弃的入骨烟火,谁忍舍离?椽子朽了大不了修补一下,屋檐漏雨就用石灰泥塞孔。坚忍,已经固化成了他们独有的东西;简单,是他们波折大半生的终极回归。他们深谙了老街老巷的每一片青砖瓦片,承袭了老街老巷的每一滴人文情怀。

一个人走着,与如水的光阴并肩。我想就这样子走着,走着,在一个阳光飞瀑的早晨,为一句轻唤停下来,门扉轻启,倾出一张张春花灿烂的笑脸。“轻风解读陈年事,唯有炊烟伴夕阳。”不语的小巷,总是有些让人捉摸不透,但它似乎也忍不住显露它埋藏了那么久的心事,它要倾诉,它要在这一片天地间娓娓诉说,兹告着南来北往的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古巷寻迹 2019-03-25 2 2019年03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