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王川
法治报通讯员 翟(CB28)
3月22日,一场特殊的面试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举行。29名自愿报名、通过个人业绩等资格审核的员额法官逐一走上面试席,进行PPT同步演示的自我介绍,接受系统随机抽取的专业试题测评,回答特邀专家提问等三重临场考验。他们在竞争的,是一个应内设机构改革而生的新兴职位——审判团队负责人。2018年11月,上海二中院被上海高院确定为审判团队建设试点单位之一,也是上海唯一一家内设机构改革和审判团队建设同步进行的中级法院。这场改革,旨在探索建立设置科学合理、职能划分明确、运行高效顺畅、监督保障到位,符合审判机关特点和审判权运行规律的办案组织体系。审判团队负责人的选拔,无疑是改革进程中的关键一环。
打造“法官+助理”新型审判团队
“你认为团队负责人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来自院外的法学专家考官向面试席上的翁俊法官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他在工作中规范督促、在生活中关心爱护,做到关爱和管理有效的结合,带领团队共同进步;他重视培育法官助理,使用和锻炼相结合,促进法官助理快速成长;他还要平衡好沟通与独立的关系,服从大局,加强跨专业的横向沟通和上下级之间的纵向指导,打造一支团结、规范、专业的审判团队。”翁俊法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据了解,审判团队这一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后的新生事物,其设计思路就是组成以法官为中心,以专业化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法官+助理”为标配的新型审判单元。
2018年底,上海二中院完成了现有机构和人员梳理。2019年1月,完成审判团队建设方案。2019年2月,完成审判团队人员结构方案,并正式启动团队负责人选任方案设计。
为选出最为合适的“团队长”,通过反复调研论证,2019年3月,上海二中院《审判团队负责人选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选任方案》)正式出台。根据改革方案,全院共设立30个审判团队。其中13个审判团队负责人由目前副庭长中德才兼备、业绩突出者转任,剩余17个名额公开选任。
现场面试需过“三道关”
《选任方案》规定,要成为审判团队负责人,需要经过三道关:第一关“资格审查”,审查法官的学历、健康状况、办案时间等一般事项;第二关“业绩考核”,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实绩,根据办案数量、办案质量、管理能力、廉政纪律的要求,考核合格即可进入面试;第三关“民主测评和面试”,从院领导、职能部门、群众三个层面产生民主测评分,从自我介绍、专业问题和专家提问产生面试分,两者合并的总分,结合岗位匹配度,最终决定是否可以成为审判团队负责人。
通过个人自愿报名、资格审查、业绩考核等程序,共有29名法官最终站上面试席,参加了职务犯罪审判团队、房地产纠纷审判团队、涉外商纠纷审判团队等17个审判团队负责人岗位的角逐。
为确保面试公平公正,上海二中院对整个面试环节做了精心设计。在面试前一天,一封由院领导亲自出题的密封试题交到了政治部、监察室组成的专门小组手中,并在他们共同监督下启封,导入专门开发的答题系统,试题所有的经手人均需签字。在面试中,应试法官选择专业题目后,系统随机出题,经专人读题后法官需要马上作答,以科技手段保障了面试公正。此外,负责选任审判团队负责人法官考评委员会由院领导、审委会委员和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同时邀请专家教授参加选任工作。内外结合的专家团队结构充分保证了面试的客观公正性。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战斗”
通过公开透明竞岗选任团队负责人,科学合理搭配团队,上海二中院的新型审判团队建设,把原先法官单兵作战的模式转变为以法官为中心的团队作战模式。整合后的审判团队,将以资深法官、优秀青年法官为中心,由其担任团队负责人,每个审判团队配置5名左右员额法官,主要审判业务部门每位法官至少配备1位法官助理,其他业务部门每个审判团队至少配备1位法官助理。每个审判团队术业有专攻,审理类型相对特定的案件,从而最大化发挥专业审理团队的办案优势,不断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实现类案办理更为专业。
坚持以审判工作为中心、以执法办案为重心,着力构建符合审判权客观属性和运行规律的专业化审判团队和执行团队,作为相对独立的办案、管理、考核单元,实现类案办理专业化、人员配置集约化、审判管理体系化、业绩考核精细化、党建廉政机制化的工作目标。
精简内设机构数量,积极探索审判团队在审务绩效、廉政监督等方面的管理职能承担,更好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建设现代化的审判能力和审判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