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声音

大学校园里一堂“行走”的党课

上海交大教授带领学子“穿越”70年 重温共产党人战上海精神

本文字数:1008

  □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从矗立在交大徐汇校区的“史霄雯、穆汉祥二烈士纪念碑”出发,沿着校园林荫路一路行走至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驻地旧址——上海交大工程馆……昨天下午,在上海交大校园里,一堂“行走”的党课正在进行。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历史系刘统教授带领交大学子“穿越”70年,通过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重温共产党人战上海的精神。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交大徐汇校区这块‘史霄雯、穆汉祥二烈士纪念碑’,它的背后还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解放英雄故事。”刘统教授这一番简洁的“开场白”,瞬间将时间拉回到上海解放前的一个月。

“那是黎明前最艰苦的时期。”刘统教授讲到,在解放战争时期,上海交通大学被称为上海的“民主堡垒”,交大的大操场当时也被上海学联命名为“民主广场”。

1949年4月26日1时许,大批国民党武装军警以装甲车为前导突然冲入交大,在校园内大肆搜捕。在“四·二六”大搜捕中敌人带来的黑名单有108人,上海交大学生穆汉祥和史霄雯就是在这次大搜捕中被捕的。

“两人被捕后,被关在警察总局的死牢内,受尽刑讯逼供也没有妥协。”刘统教授回忆,5月20日两人在闸北宋公园即今日闸北公园被秘密杀害。5月29日上海解放第三天,交大学生自治会在工人指点下找到了两位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徐汇校区校园中。1950年5月,陈毅市长为两位烈士墓碑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在“行走”的党课的第二站,刘统教授带领学生们来到学校工程馆,为学生们讲述了解放前夕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住址选在交大徐汇校区工程馆背后的故事。

当天,上海交大还同期举行了刘统教授全新原创力作“中国好书”《战上海》座谈会。记者获悉,该书最新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刘统教授通过爬梳史料,重现档案里的历史,还原了1949-1950年“大上海解放史”。

座谈会上,来自社会各界嘉宾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70年前的上海从百废待兴到重新恢复生机的“大解放史”,热议中国共产党人“战上海”精神及其对当下的现实意义,隆重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认为,《战上海》能够从50万种图书中脱颖而出,入选32本“中国好书”十分不易,书中讲述的上海故事、总结的上海经验、凝聚的上海智慧,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2 大学校园里一堂“行走”的党课 2019-05-08 2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