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法治青春

用“陪伴”照亮生命的归途

——“2018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华东政法大学王晓婷

本文字数:2464

  □宗璐璐  钟怡晖  周扬眉

日前,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8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10位来自全市高校的大学生荣获此荣誉。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2016级本科生王晓婷名列其中,这个年轻的95后女孩热爱公益活动。

在过去两年,作为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王晓婷每周都要奔波于位于松江的校园和位于徐汇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她用爱陪伴着那些将要告别的生命……

用爱陪伴将要告别的生命

记得无数人看了感慨落泪的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提到:人有三次死亡,心脏停止、举办葬礼、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离去。当我们最终走到那个不可避免却必然存在的告别仪式时,该以怎样的姿态挥手说再见?如果在我们的告别时刻,有一位特殊的志愿者陪伴我们走过,我们会不会更加感受到人间的爱与温暖?

王晓婷是一位临终关怀志愿者,两年来,她一直用爱陪伴将要告别的生命。对于珍惜生命的理解、爱与被爱的感受,她曾写了一篇《告别》,参加了2018年“觉群杯”大学生生命关怀故事征集大赛。细腻的文字打动了很多人,最终进入全国文字组前30强。

在《告别》中,她这么写道:“曾天真地想要活到102岁,实现我跨越三个世纪的伟大愿景,但是后来,在看到过生命竟然将脆弱与坚强、短暂与隽永这看似截然相反的词语巧妙结合时,我开始明白,感受爱与被爱,就是死亡赋予生命的最大意义。所以我不再去想自己要活多久,而只是去热爱我的每一天,好好生活,好好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志愿活动反倒“让我变得柔软”

王晓婷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河南姑娘,对于此次被评选为2018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她感到很意外:“我觉得自己很普通,只是偶然做了一件大众了解较少的事情而已。”

2016年,王晓婷通过浏览网上信息,偶然加入到“上海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临终关怀志愿项目”中。第一天去参加活动,患有食管癌的男子问她:“你有没有办法让我安乐死?”王晓婷一下子被问懵了。

“我第一次去,没有经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我就劝他去想一些开心的事,想想还有身边的人陪伴。但其实我心里清楚,身体上的疼痛实在太难熬了,况且他连正常吃东西都已经做不到了。第二周去的时候他整个人就瘦了一圈,太令人心疼了!”王晓婷回忆。

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王晓婷每周都要从华政松江校区往返奔赴80公里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做临终关怀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在服务期间,她用爱与温暖陪伴癌症晚期患者走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

因此,王晓婷说,类似前文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有一次,王晓婷看到医院的走廊里放了一个铁皮箱子,病房内,医生和家属在为逝者进行最后的仪容仪表整理,她瞬间想到,是否所有人的归属都是这一个个箱子……

有一次,她跟患者约定第二天见面,揣着兴奋的心情等待了一夜,第二天到医院时却发现病床已经空了……

大家常问王晓婷为什么要参加这种活动,毕竟它似乎充满了“负能量”。可王晓婷说,最初是凭着一股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想着这和参加其它活动也没什么区别,后来经历的次数多了,“整个人反倒变得柔软了。在生死面前,所有的事都是小事,我学会用更平和的心态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更珍惜身边的事物。”

“公益”的种子早已在心中开花

在王晓婷看来,自己是偶然踏进了这个领域,然而有些偶然背后的确有必然的痕迹。因为公益这棵种子早已在她身体里悄然生根开花。

大学之前王晓婷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她说:“我高中时就从书中了解到了‘临终关怀’这个概念,后来搜索了相关知识,只不过碍于当时的条件无法参与其中。后来来到华政,又开始去留意这方面信息。”大一那年的9月王晓婷就提交了申请,12月正式进入培训阶段。

2017年的暑期实践,王晓婷和团队去了河南上蔡县艾滋病村实地走访,了解了他们的用药、生育等问题。她说,自己也会关注人大代表关于安乐死的提案,朋友们搜集的关于安乐死辩论赛的资料她也会要来看。

2018年王晓婷参与了由联劝公益发起的50km“一个鸡蛋的暴走”项目,所在团队为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患病儿童累计筹款85248.79元,用于儿童临终关怀事业。50km的路程走下来其实很不容易。她回忆道:“从早上8点走到晚上8点半,中途没有休息也没有停下来吃饭,只能边走边用巧克力、香蕉等补充能量。走到二三十公里的时候脚上就长出水泡了。”

除了这些,巴金故居、方松街道敬老院、北新泾第二小学等,都是她经常去做志愿服务的地方。

或许连王晓婷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关注生命,用“陪伴”点亮他人的生命之旅——她一直是这么做的。她的志愿服务,是通过临终关怀和生命教育,保障善终权利,使得服务的每一个生命都得以关怀陪伴和尊严完整。

“让生命更有价值才最重要”

“我很平常也很普通,很多方面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人。”王晓婷笑着如是评价自己。

课余时间的王晓婷是个运动达人,先后进入了华政女篮校队和手球校队,多次参加市级和全国级比赛,为学校赢得了很多荣誉。她喜欢用读书去充实自己,也时常写作,用写作来宣泄心情,是她排解志愿工作“负能量”的方法之一。

她说,做志愿工作的时候是她情绪最高涨的时候,因为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现得很“丧”,但病房里的“负能量”难免会带来一些心情上的低落,被压抑的情绪会被她诉诸笔尖,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她也会记录下来。

王晓婷喜欢追剧,尤其是法医类的,最近特别喜欢的是日剧《非正常死亡》,因为“从剧里可以感受出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进入大三,王晓婷开始准备司考和考研,过起了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为了调节备考的枯燥,她会偶尔去操场上打会儿球;会一个月出去放松一次,把积攒的几部电影一次性看完。虽然做志愿工作的次数减少了,但她和医院社工部仍保有密切联络:“因为我想考试一结束就回去继续做志愿者!”

在《告别》中,王晓婷曾这么写道:“看,巴金先生都活到105岁呢,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活到102岁就够了,这样1998年生的我就可以跨越三个世纪了!”

笔者问王晓婷,现在还想活到102岁吗?她却笑了:“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度,所以不必苛求,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才最重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8 用“陪伴”照亮生命的归途 2019-05-21 2 2019年05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