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这个西临昆山、北接太仓的乡镇,是陈俊富老人的故乡。70年前,在上海解放前夕,解放军部队在途经嘉定外冈镇徐秦村停顿中转之际,住进了陈俊富的家里,那一年,陈俊富6岁。
而这一场意外的“红色邂逅”,也开启了陈俊富和他的家庭不一般的“红色之旅”,他的父亲、弟弟、妹夫、他和他的爱人以及他的侄儿相继入伍,因为一个大家庭出了6名革命军人,陈俊富的家也成了外冈镇镇志里革命军人最多的一个家庭。
今天恰逢上海解放70周年纪念日,记者特地来到陈俊富老人的家里,听他讲述那一年解放军住进他家的故事和他记忆里的那些红色岁月。
1949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那一年,我虚岁6岁。”陈俊富清晰地记得,那是1949年4月的中上旬。当时,有约一个排的解放军来到家中与家人商量借住事宜。
“我的老家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宅子,我、我的伯伯和两个叔叔一共4户人家同住在一起,四合院的前后两排正房间相距约6米,东西两间各有厢房连接,中间形成一个约40平方米的天井。四合院前后正房的中间各有一个俗称客堂的客厅,是我们叔伯家合用的场所,解放军与家人谈妥后就入住在这前后两个客厅里。”
陈俊富告诉记者,上海解放前,他所在的徐秦村原是国民党统治的地方,村民们从没见过解放军。“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解放军。”在陈俊富的记忆里,那是一群二三十岁的小伙,他们统一身着土黄色军服,佩戴八一红五星帽徽,布胸章上还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那时我小还很怯生,见了也就是叫声解放军叔叔好,他们便会摸摸我的头,显得特别和蔼可亲。”
比起这些,让陈俊富印象更深刻的是这支部队铁一般的纪律。“当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说是借宿,不过也就是铺些稻草席地而睡。”陈俊富说,但即便就是这些稻草,解放军也都是分毫不差地付钱给村民们,“我们村里当时还有两家人家住进了解放军,他们借住的那段时间里,还帮着我们打扫室内外卫生,给各家水缸里都舀满了水。”
大约一个多星期后,这些解放军就走了。临走前,解放军把稻草一捆捆扎好后,分送给各家各户,室内室外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和村民们挥手道别。
“来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特地付钱买了稻草,走后又无偿地将稻草留给了我们。”当时年纪尚小的陈俊富,亲眼目睹了解放军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威武文明的样子,打心底里便热爱上了这支人民军队。
1961 一名光荣的铁道兵
虽然解放军在陈俊富家只是短短住了几天,但对陈俊富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由此,他萌发了长大后也要参加解放军的想法。1961年8月,陈俊富终于如愿以偿应征入伍。
兜里揣着妈妈好不容易攒够的20块钱,陈俊富踏上了异乡当兵路,成了一名铁道兵……
“铁道兵很苦,可我是农村出来的,比起和我一般大的孩子更能吃苦。”陈俊富告诉记者,因为小时候家里很穷,什么都得靠自己。“我又是家里老大,干的活自然也要比弟弟妹妹多一些。”
那时候,外冈镇到嘉定老城还没有公交车往来,很多村民进城一趟都不方便,陈俊富看到大人们有用自行车在拉客做生意的,于是便也依样学了起来。“每天早起一会儿,上学前骑过去,时间只够拉一趟,一趟也就是2毛5分钱。”可就是这样积少成多,陈俊富靠自己把所有的学费解决了,减轻了爸妈的负担。
天道酬勤,陈俊富当了兵也是一样的。毛竹编竹筐、挑水纳鞋底……陈俊富特别勤快,因此深得器重。当兵没几年,经部队推荐,陈俊富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铁道兵学校。
1968年,中央决定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中西部的钢铁大动脉,也就是从湖北襄樊至重庆的“襄渝铁路”,这也是当时中国地图上,不做标记的秘密国防铁路线。
陈俊富和他的战友们奉命入川修建襄渝线铁路。“这条线路横跨川、陕、鄂三省,许多地段又上傍悬崖下临深涧,工程量大,任务非常艰巨。”陈俊富和战友们主要负责打山洞,那是一段艰苦而又辉煌的“红色岁月”,工程建设高潮时,83万多人参与大会战。经过全体施工人员共同努力,1973年10月19日,襄渝铁路全线接轨通车。
这段经历,此后也成了陈俊富记忆里一个特殊的烙印。“因为我是襄渝线上的一名铁道兵。”
1966 邂逅“红色爱情”
革命生涯给了陈俊富历练,也给他了“红色爱情”。
“医院,是我和老伴相遇的地方。”陈俊富告诉记者。1966年,陈俊富在四川绵阳铁道兵学校读书那会儿,因为腱鞘发炎住院,他的老伴吴雅芳当时因为热水烫伤也在住院治疗,两个人同在一个病区又都是部队里出来的,便自然而然地相识了。
“她很勇敢,因为热水烫伤,毛衣都和皮肤粘在了一块儿,医生在给她作消毒处理时,她没喊一声疼。”更让陈俊富感动的是,自己还是个病号,可热情开朗的吴雅芳在医院里却勤快地帮别人干起了活儿,对身边的病友都百般照顾。
那个年代的爱情无比青涩。出院后,两人互留了通讯地址便又各奔东西。那一年,陈俊富23岁,吴雅芳22岁……
两年后,陈俊富和吴雅芳携手成为一生的伴侣。吴雅芳当时在位于都江堰的总参57所,而陈俊富因为铁道兵需要常年援建,所以婚后近3年的时间里,两个人都是分居两地的状态。
“以前在嘉定老家,我还留存着那几年里和她互通的书信,六七十封大约有那么高一沓。”陈俊富向记者比划了一下,“那个时候只有书信这一种通讯方式,而寄一封信起码也要1个礼拜,我们就靠这种方式保持着联系。”
后经组织照顾,陈俊富在1971年被调去总参57所。1981年,时值总参57所上海分所筹建,陈俊富和老伴先后回到了上海。
相依为命几十载,2014年夏天,吴阿婆被查出肠癌晚期,发现时癌细胞已经转移。“我当时拿着医院的报告眼泪都快流出来,还想着怎么能忍住,表现得平静一些。”可让陈俊富没有想到的是,得知真相后的吴阿婆却反过来安慰自己,“她和我说‘没事的,有什么开刀就好了。’”
在陈俊富大女儿的印象里,妈妈就是这样一位坚韧的部队女性。“病危前两天,妈妈已经处于昏迷的状态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硬是咬紧牙关不喊一声痛,可她分明痛到一天湿透了5件衣服。”在与病魔斗争了两年后,吴阿婆还是离开了爱她的家人。
2019 革命血液代代流传
在陈俊富家的客厅里,吴阿婆一身戎装的照片被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家中几本泛黄的老相册里,还留存着陈老和吴阿婆共同的“红色记忆”。
“你看,这是我、这是我们两年轻时的照片、这是67年在四川绵阳和战友的合照、这是德阳蟠龙留影、这是她的老战友、这是我哥哥来部队看我时特地拍的……”有一瞬间,陈俊富沉浸在黑白照片的老时光里,自顾自地和记者回忆起照片背后的那些故事。
“我们家是外冈镇革命军人最多的一个家庭,前前后后一共出了6名革命军人。”陈俊富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在上海刚解放不久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虽然他服役仅仅两年半,但在军旅期间还荣立过一次二等功。”他的弟弟在他入伍后不久,也应征入伍到海军东海舰队服役了5年。
再之后,陈俊富的侄儿也入伍到上海总后勤部05单位服役了3年。还有与陈俊富同期入伍的他的大妹夫也入伍服役了10年,担任过炮兵某部参谋长。
“其实,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兵,我的家也是众多革命家庭中很普通的一个,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采访我实在惭愧。”可在陈俊富看来,“革命血液”似乎是代代流传的,其间流淌着的是一种叫“革命精神”的东西。
而这一切,也许都是从那一年,解放军住进他们家开始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