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营洲
近读《韩成武文集》,见其中有篇文章称:“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像杜甫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研究者、追随者和崇拜者。”
窃以为,这话说得貌似过了,当与事实不符!那么请问:曹雪芹呢?
据我所知,韩成武是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对杜甫格外偏爱些也是情理中事。这里其实也并无对错!就像有人偏是不喜欢林黛玉一样,同样不能说人家错了!
翻阅该书,使我第一次较为全面、较为深刻地知道了杜甫的个人生平、诗歌创作,以及诗歌成就等。
我发现,杜甫与曹雪芹委实有诸多相通或相像之处。诸如:二人都出生在官宦人家,都曾家道中落,都曾怀有“致君”“补天”的鸿鹄之志,都曾跻身官场,都曾惨遭罢黜,都曾有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凄凉日子,都曾在栽过跟头、历尽白眼、腾达无望后迁居乡下,在乡下又都与乡里乡邻相处得十分融洽,而且各自的思想、认识都因此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乃至,最后都因此而成就了自己……
在该书中,我知道了杜甫迁居乡下后与当地农民真实的良好关系:他遭到不幸,邻里为他垂泪;他想没酒待客,便去邻居家索酒;他自战乱中逃生回来,邻居们纷纷前来探视;他在饥饿难耐时,不禁呜呼悲歌,然而“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他没有菜吃,邻居便及时接济;他因病不能饮酒陪客,便唤来邻居相陪;邻居一个寡妇老婆经常过来打他的枣,他就任凭她打;他被邻居缠住喝酒,虽身体有病,也坚持喝下去……
该书认为:“农民的真诚朴厚与他的品性相投,只有在农家草舍里他才发现了生活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纯真的民情乃是维系他生命的精神支柱。一个品性纯真而又倔强不屈的诗人,在当时官场伪风盛炽的情况下,走向村野,走向人民,乃是必然的归宿。”
其实,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我看来,曹雪芹当是在乾隆十七年前后离开京城迁居西山的,并在乡间生活了十来年。据民间传说,曹雪芹在西山期间,与当地农民相处得也十分融洽。他用中草药为当地的乡亲治病,教些鳏寡废疾者能够自活的生存技能,诸如糊风筝、写对联、做菜肴等,村民们谁家包了饺子等都会给他送……
该书还论述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主体因素,共有三点:一、他的真诚的品性,使他不可能跻身官场,而只能走向人民;二、他的嫉恶如仇的刚烈之肠,使他见弃于统治者,并能在艰苦的道路上吟诵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三、他的执着的儒家思想,使他终生未能脱离社会人生,始终与国家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
但他又随即写道:“当然,艰苦的生活道路,对苦难民生的深切了解,这对于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起着源泉的保证作用。没有这个源泉,虽有良好的主体条件,也不可能写出如此宏深的作品;反之,如果没有这些思想、品性、气质上的因素,即便是遭遇到艰难生涯,也同样不可能创作出一代诗史。”
这话说得委实切中肯綮。
然而,杜甫是这样,曹雪芹又何尝不是这样!窃以为,这就是一介文人能够只立千古的不二法门!
只是,杜甫的头上,有着“诗圣”这顶桂冠,而曹雪芹的头上,惟有斑白的鬓发。不过在我看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曹雪芹当是“无冕之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