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15天刷出2700万游戏点击量,“买家”未按合同支付服务费,被“卖家”告上法庭。5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审理了这起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判决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收缴原、被告双方非法获利所得。法院认定,涉案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公序良俗,属“绝对无效”。6月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收到了该案双方当事人缴纳的非法获利款16130元、30743元。该案履行完毕。(6月6日《工人日报》)
百家讲:
流量对商家来说,是附带了经济价值的虚拟财产,暗刷流量、借虚假流量误导网络用户,才会成为别有用心者的不二之选。无论是招揽“刷手”进行人工刷流量,还是寻找机器或软件来刷流量,都是一种“流量作弊”行为,按照相关法律对于欺诈行为的界定: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暗刷流量也属于欺诈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对于商家而言,违反商业道德、违背诚信原则的暗刷流量行为,虽能给自己带来一定商机,却欺骗、误导了网络用户选择与其预期不相符的网络产品,侵害了网络用户的利益,也侵害了不特定市场竞争者的利益,给行业带来的是 “劣币驱逐良币”。“劣币驱逐良币”之下没有赢家,从短期看“劣币”会受益,但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竞争生态会变得畸形,经营环境会变得恶劣,没有哪个商家能独善其身。一些极端的暗刷流量行为,不仅会惹来官司,承担法律责任,还会付出经济代价。——何勇海
“痰”:
近日,记者根据市民反映,卧底进入一家餐具消毒企业,发现工人未办健康证,车间食物残渣露天堆积,在清洗、包装过程中还存在用脏手套擦洗未洗净餐具、赤手抓筷、工人便装上岗等问题。在工人摆盘时,记者注意到多名工人所戴的白色线手套已发黄或变黑,这样摆好的餐具被直接封塑包装,送往北京或河北的多家餐馆。(6月6日《新京报》)
百家讲:
如果“清洗餐具”的质量保证主要靠“企业自身责任心”,肯定是不靠谱的。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餐具清洗行业成本较高而利润水平较低,工人很难雇到;餐馆洗碗的成本更高,而每向顾客提供一份消毒餐具,餐馆却有几毛到一元多利润可赚——比餐具消毒厂赚得还多。这种不合理的游戏规则,肯定影响着消毒餐具的质量水平。
市场经济中,政府不是万能的,这不能成为监管疏忽的理由,特别是在这种早已成为公开秘密的行业乱象问题上,相关部门更有必要通过常态性管理与突击检查、集中行动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整治,对违规问题零容忍,该处罚的处罚,该取缔的取缔。而行业协会更应该在行业健康发展的问题上唱主角。首先,行业协会应从保护行业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行业自律规范,解决企业自身责任心不够的问题。其次,协会应代表行业与餐馆行业进行价格谈判,达成合理分配收益的方案。
消费者监督同样不能缺位,这个行业可考虑借鉴“透明餐厅”的模式,毕竟餐具清洗消毒并没有太多商业机密,对消费者开放才能真正让监督到位。——马涤明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