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到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充电”。市场上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培训班也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比如有“补”情商的培训班,有号称能“造星”的培训班……还有培训机构本身开展的教学内容较为传统,但他们打着名校的名号招揽生意,对不少家长造成误导。
假期给孩子上培训班似乎成了“刚需”,然而这些动辄上万元学费、听上去高大上的培训班可能都是噱头,有的还涉嫌违法。
“儿童情商培训”靠不靠谱
“情商”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和“少儿”“培训”这些联系在一起,问题就来了:情商还能从小进行模式化培训吗?培训什么内容,怎么收费?这种培训是不是在玩概念搞噱头?
有记者走访几家情商培训机构后了解到,有关于少儿的情商培训机构,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专门做情商培训的,二是与口才或感统教育等在一起的。总体而言,与其他学科类辅导机构或音乐舞蹈等才艺类机构相比,情商培训机构比较少,尤其专做情商培训的,更小众。此外,记者在网上搜索情商培训时,跳出来最多的是加盟广告,往往是“加盟某某情商培训,不愁招生轻松创业”等信息。
记者走访发现,这些机构对外宣传时,往往强调,都是小班化教学,有系统课程,有专业的老师;而个性就是突出各自的卖点,有突出口才表达的,有突出舞台表现的,有突出帮家长解决孩子爱发脾气、不合群等问题的,总之都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至于培训费用,一般一年起报,每周一次课,全年48节课左右,费用一年一万五千元起步,贵的两万元出头,全部培训内容大概需要两年完成。有机构表示:“基本是这个市场行情,都差不多,连报两年稍微优惠一点。”
什么是高情商,经过培训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效果?“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勇于表达自我、外向、受欢迎。”“懂得自我压力疏导,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敢说想说会说巧说”……各机构的宣传语是让家长向往的,但实际效果到底如何呢?
“我们儿子已经上了近两年的情商培训课了,这是最后一个学期了,我觉得还是有效果的,他不像以前那么乱发脾气了。”在一情商培训中心,一位妈妈正在等四年级的儿子下课。
这位妈妈介绍,她连报了两年,费用3万5千元。“当时一次性交钱也觉得挺贵,有点心疼的,但那时儿子脾气特别急,情绪一上来就会爆发‘母子大战’,简直家无宁日。正好看到这家机构的宣传,就来体验了下,我和他爸爸觉得老师挺专业,就决定上了,为了儿子好,花钱也值。”
下课了,儿子要玩一会积木再走,他转身去拿积木时,记者故意抢坐了这个男孩的椅子。“那是我的位子。”这个男孩站在记者面前,看记者没反应,他又说,“这是我的椅子,能还给我吗?”
妈妈笑了起来:“他脾气比以前好多了,以前的话说不定要动手了。其实这么些时间,我最大的感触是,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改变。如果父母不配合,不改变一些做法,那光靠孩子一周来上一次课,上再多也白搭。有朋友问我时,我的建议是,有时间精力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上情商培训算是锦上添花。但孩子没特别严重的问题,家庭教育就够了。”
她说,情商培训中心每次课后会有20分钟的家长时间,会告诉他们需要配合的事项,另外也会给家长做些指导。
对此,知子花家庭教育高级讲师李庆利老师表示,孩子的情商教育是很需要,但也真没商业宣传得那么玄乎,其实学校里日常就有教育,家庭里更可以熏陶浸染,如果父母的管教就是敲桌子砸板凳,呼来喝去,那孩子上什么班都没用。
阿悠身为资深心理咨询师,今年关掉了自己办的情商乐园,距其开业才半年。她比较关注亲子沟通及情商教育,后来发现情商培训似乎蛮有市场,就加盟了一家情商培训品牌并在杭州开班,自己还接受了专业培训拿到情商训练师证。
阿悠表示,自己关门最大的原因是止损。实话实说,培训费确实不低,而且效果不好说。虽然关掉了情商乐园,但阿悠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情商教育很重要。“最主要是看培训的老师是否真的专业,现在业内最大的乱象就是不专业的老师,包装一些概念,靠夸张的噱头来忽悠。”
“童星经纪公司”鱼龙混杂
随着市面上各类综艺娱乐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小演员、小主持人进入大众视野,一些家长也开始做起了“童星梦”。与之相伴“生长”的,是长期鱼龙混杂、让人摸不清门道的“童星经纪公司”。
日前,本报就报道了一起因为“童星梦”引发的维权案(《我的孩子是童星?小心陷阱!》2019年6月4日)。几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起诉一家演艺经纪公司,要求其退回所有“演出培训”费用。一审法院判决传媒公司行为构成违约,应全额退款,传媒公司提起上诉。经过审理,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其实,有着“童星梦”的家长不在少数,湖南长沙的颜女士在女儿读幼儿园时,遇到了某童星培训公司的宣传人员,她先后支付了报名费、培训费、拍摄费等共计6.5万元的相关费用。女孩欣欣(化名)与颜女士的女儿一同报名参加面试,其家长更是花费超过10万元。家长们代孩子向学校请假,陪孩子去北京全职拍摄电影,却从未见电影播出。
公司在与“小童星”父母签订的协议中承诺,他们将对“签约艺人”进行长期艺术培养,直至其年满18岁。这一过程中,几乎每年的花销都在数万元到10多万元不等,包括拍摄影片的往返路费、住宿费、家长误工费等,这些费用均由家长自己承担。当颜女士到公司“讨说法”时,却发现这家公司早就人去楼空。相关工作人员还在电话中回复她,“培养孩子不要急功近利,打造童星是个长远过程,不可能立马成功”。
此前,有媒体曝光称,有不法分子打着“童星经纪公司”的名义,在网上联络未成年人,并要求其上传不雅照片。多段视频显示,昵称为“童装设计公司”或“央视少儿频道童星选拔人”的聊天对象,通常以“对童星、童模的身材外形条件进行考察”为由,在对话框中打字要求这些女童在视频中一步步脱掉外衣裤和贴身内衣,裸露私密部位。很多怀揣“童星梦”的未成年人上当受骗、维权无门。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相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暑期将至,如今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让家长们挑花了眼,在“童星培训”方面,他特别建议家长们“认清现实”,“12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应该过正常的、以读书为主的学习生活,即便特别有当明星的潜质,家长也不能剥夺他的‘发展权’。这个年龄段孩子,不能放弃学习。”
田相夏说,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且大多数所谓的“童星培训”公司都只是文化传媒公司,不具有培训资质,因此,会使很多家长在后期维权过程中遭遇难题,“现在注册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可能连注册资本金都不用。说白了,他(指不法分子——记者注)只要有一台摄像机,甚至手机,外加一台电脑,拍好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上就行了。被投诉后,关门失踪再重新注册一个公司”。
田相夏认为,类似文化传媒公司开设“童星培训班”的情况不在少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暑期负起监管责任,对这些打擦边球的企业进行集中检查;同时学校应在暑期前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提示家长不要盲目参加没有培训资质的培训班。
揭培训机构“傍名校”乱象
今年5月初,一些家长和学生惊讶地发现,他们积极参与的由所谓“中国传媒大学北广在线”举办的青少年语言大赛、语言测评、合作加盟授权等活动竟是一场骗局。中国传媒大学官网发布“严正声明”,称社会上一些企业未经许可,擅自发布该项活动,严重误导社会大众,损害了中国传媒大学的声誉。记者检索中国传媒大学官网,发现类似声明近年来已发布多次。
记者从多所名校了解到,当前,“傍名校”情况在教育培训领域多有发生。“傍名牌”行为大致存在4种套路:冒用校名作为商标、商号;假冒名义办学、办班;号称拥有名校师资;在校区租场地混淆视听。
记者从中国政法大学了解到,2019年研究生招生期间,有人以该校名义在网上发布“2019年同等学力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并向每位报名者收取近10万元费用。实际上,汇款账户名为北京华语时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和中国政法大学没有任何关系,该公司行为涉嫌诈骗。
据北京大学督查室介绍,他们发现不少以北大名义在各地办附中、附小、幼儿园以及非学历教育培训班、夏令营、教育基地或联合培养授权挂牌的侵权情况。从2017年至今,核查相关侵权事件31件,涉及40余家公司。相关侵权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达200余个。
多所名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傍名校”行为难查、难禁,且校方没有执法权,维权效果有限。目前,发布公告、举报取缔、司法诉讼是使用最多的三种处理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管育鹰表示,已经注册为商标的名校简称,其注册商标专用权受商标法保护,不容侵犯;冒用没有注册为商标,但实践中能判断其唯一指向某名校的简称,此类行为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指的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或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足以引人误认为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被侵犯的权利人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请求查处,也可以起诉到法院,依据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请求对方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朱虎认为,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8条,“傍名校”行为应受到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商品、罚款以至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被冒名的学校可依侵权责任法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所遭受损失。
此外,专家提醒家长和学生,面对所谓名校培训,应按照各大学官网提供的联系方式致电核实,避免轻信宣传上当受骗。(综合整理自钱江晚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