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隆重的毕业典礼过后,是离别,也是出发。在法学院校毕业生的行囊中,有一份没有重量却又很有分量的赠礼。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辞,其间不仅有人生的智慧,更有法学院校心怀家国的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
临别之际请你带走“五句话”
法大三年,除了专业知识,在你们身上应该留下什么?我认为至少是十个字:情怀、格局、理性、修养、担当。这是法大的精神气质,是你步入社会的立身之本、成事之要。临别之际,就把这‘五句话’作为礼物送给你们。
第一,多一些情怀。法大人始终把服务国家和社会看作是自己人生的目标。“家国情怀”是校训“致公”精神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从前的北京政法学院,还是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大从来都不缺心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师生校友。
第二,多一些格局。法大人心胸宽广,永不言弃,不在乎一时输赢和成败,不计较个人进退和得失,胸中充满了大格局。
第三,多一些理性。理性是人的基本素质,也是一个社会宝贵的资源。法大人秉持“只向真理低头”信念,既坚守客观理性的规范主义立场,又不乏古道热肠的现实关怀。
第四,多一些修养。教育的目的就是立德树人、磨炼意志、提升素质,造就有修养的人。乐于助人、热心公益、节俭朴素、同情怜悯这些美好的品质定义了修养。
第五,多一些担当。心怀家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一代代法大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法大人的初心。”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
把华政的青春当成你的行囊
你们都已或多或少地实现了自己或大或小的青春梦想,都已形成了严谨的法治思维,长成了华政人的身量,华政园里的青春时光没有白白流淌,它们转化成了陪伴你们远行的背囊。今天,在这里送别你们,我作为校长、师长和学长,想在你们远行的背囊里,再放进一点我对成长过程内外因辩证关系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引用过诸葛亮《诫子书》里的一句话,“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讲的就是立志和为学的辩证关系。在我看来,要使青春在未来绽放,宏大的梦想是内因,当下的奋斗是外因。
“筑造梦想的过程中,正确的三观是内因,坚定的志向是外因。奔走在人生之路上,肯定会遇见几个岔路口,三观就像我们的导航仪、指南针一样,帮我们遵从内心做出选择,构成梦想的基础和内核。”
在奋斗中奉献,梦想的内涵切近而笃实。要想练就一身的本领,一靠“学”,二靠“用”。“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一个人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成长。
如果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那么不断进步的你就是华政园中最亮丽的景色。
同学们,背上你们的青春行囊,去努力奋斗吧!相信你们会在不远的未来遇见更好的自己!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
愿不惧风雨的你此生幸福而美好!
创造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必须爱国崇德、向善敬法。《礼记·大学篇》有云:“德者,本也。”无论是德才兼备,还是德法兼修,都必须以德为先。西政人应当努力养成大爱、大德、大情怀。
创造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必须求真明理、学习到老。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逐步进阶,人之学识才能臻于洞明通达。
创造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必须文明精神、野蛮体魄。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阐述了体育的四大作用,即“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
创造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必须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是外在的,也是内在的;美是需要欣赏的,也是需要创造的。幸福生活中不能缺少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创造幸福而美好的人生,必须辛劳实干,居安思危。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在大家即将走出校门之际,我还想叮嘱四个字:居安思危。“君子乐自逆境中来”,我们西政人,从来不缺乏逆境中崛起的斗志和力量!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
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同学们,今天的上政担负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与重任,学校正承载着几代上政人的心愿与梦想,向着创建具有鲜明政法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如今,在这个飘满栀子花香的夏天,属于你们的毕业季如约而至,你们也将肩负一份使命和责任,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此时此刻,我想对你们说: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愿你们传承家国情怀,永葆赤子之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国贤哲素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理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继承古人贤哲的赤子情怀。
愿你们秉持崇法精神,内修君子之德。“法者,治之端也。”法是治国之重器。上政,以政法为鲜明特色,天然蕴含“法”的元素,追求“法”的精神。你们带着上政人“法”的底色,希望你们无论行走在哪里,让法治精神相伴左右,不仅守法、用法,更要普法、护法。
愿你们勇担时代重任,怀揣报国之志。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担当,“以舍我其谁”的气魄,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徐慧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