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名家茶座

梁任公为儿子选专业

本文字数:1532

  □荆山客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但后续的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关于考生要报考什么院校选择什么专业,老实说,一些考生和他们的家长依然迷茫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是不能忽视的客观现实,这使得考生和家长在考虑院校和专业时,眼睛紧紧盯着“热门”,但四年本科毕业后,当初所选的“热门”是不是凉了,谁都预测不清楚。

在填写报考志愿这件事上,考生和家长要放大格局,不能短视。当年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为三个儿子选学专业的做法颇值得借鉴,他是充盈着满满的爱国主义情怀,站在弘扬国学的高度,以深邃的思想和长远的眼光建议两个儿子一个学建筑,一个学考古,这两个专业在当时都是不受中国学术界重视的冷僻专业。但梁先生的想法就是想让这样的学问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成长、壮大,“为中华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一世界性名誉。”后来的事实我们都看到了。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在各自的专业里成了引领风骚的一代宗师,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参加沪淞抗战牺牲,成为抗日英雄。

梁思成1915年入清华大学,1923年毕业,次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梁思永1916年入清华大学,1924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人类学和考古;梁思忠1918年入清华大学,1926年毕业后留学美国步入著名的西点军校。那时的留洋学生都是怀揣“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的伟大理想,几乎很少考虑个人得失。正如同样留美归来的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李济先生所说:“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想做这样的梦。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想到赚多少钱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

其时,梁启超先生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导师,还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的会长。作为史学大师,他对当下的现实很难乐观,考古学界可谓凋零,野外发掘还是空白。李济先生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南开大学任教,教授人类学和考古学,专业出色,颇有声名,是梁先生力主把他请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这样,年仅29岁的李济就成了清华园里最年轻的导师。梁先生当时也有一点“私心”,就是希望儿子梁思永留学回来后可以跟着李济用欧美的科学方法做考古的学问。斯时从事考古工作特别是野外发掘的人都是以各种名义来华的外国学者,有瑞典人加拿大人法国人甚至日本人,独独没有中国人,梁先生看了心里焦急。所以李济来到清华大学之后,梁先生就鼓励他去野外发掘考古,并亲自写信给山西军阀阎锡山让他给予关照。李济先生的山西发掘大获全胜,成为中国考古学界野外发掘第一人。李先生满载而归并作了一场学术报告,梁先生听了抑制不住地激动,当夜即给远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永写了封两千多字的长信,其中说道:“他(李济)把那七十六箱成绩,平平安安运到本校,陆续打开,陈列在我们新设的考古室了。今天晚上,他和袁复礼(地质学家)在研究院茶话会里头作长篇的报告演说,虽以我们的门外汉听了,也深感兴味。他们演说里头还带着讲他们两个人‘都是半路出家的考古学者,真正专门研究考古学的人还在美国---梁先生的公子。’我听了替你高兴又替你惶恐,你将来如何才能当得起‘中国第一位考古专门学家’这个名誉,总要非常努力才好。”无比自豪又殷切希望,字里行间透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引导。

一门五公子,个个皆才俊。四子梁思达、五子梁思礼成为建国后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火箭控制专家。当年梁启超先生的第二人夫人王桂荃女士曾得意地对别人说:“我这几个儿子真有趣,思成盖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里,思永又去挖房子。”幽默的话语中精准地概括了三个儿子的专业特点,十分有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梁任公为儿子选专业 2019-07-09 2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