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一个专门提供转运业务的“黑救护车”团伙悄然运转了10年。对正规救护车大打出手,确保无人敢“抢饭碗”;坐地起价,省内转运要价四五千元是常事;所谓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临时招聘的无资质人员,甚至由其他人假冒。(7月5日新华报业网)
现实生活中,有关“黑出租”“黑货车”的报道屡见不鲜,但本应属于医疗基础设施范畴的“救护车”被“黑”的报道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这一“黑救护车”团伙的所作所为,其实早就超过了一般无资质的“黑车”范畴,而具有了某种垄断和涉黑的性质,靠着暴力威胁祸害一方,对其取缔乃至严惩自在法理之中。
花更多的冤枉钱,反而没有任何保障,对坐上黑救护车的病人来说,既无助更无奈。很多时候,危重患者急需转院,但是医院却不提供转院服务,或者救护车数量有限,无法提供转运服务,这就导致患者不得不求助外界的“黑救护车”。“黑救护车”游离在监管之外,向患者漫天要价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更有甚者,与急救中心、医院进行幕后交易。一些医院或急救中心重利益、轻监管,当甩手掌柜,甚至为了敛财,不惜将危重病人“倒卖”给“黑救护车”,让急救服务驶进了“要钱不要命”的歧途。
“黑救护车”现象并非个案,在各地时有出现。救护车和急救人员不能满足需求,造成“物以稀为贵”困局,让“黑救护车”乘虚而入,给“黑救护车”提供了生存的可能。黑救护车拉响的病人院后转运需求这一警报,值得引起相关部门和的医疗机构高度重视。对此,有关方面要明确病人院后转运救护车使用标准,确保有限的救护车资源用在必须提供救护服务的病人身上,给“黑救护车”来一个釜底抽薪,让其没有生存土壤。同时,在扫黑的基础上,更需深挖细查,斩断黑色利益链,铲除滋生黑恶势力的不良土壤,进一步净化百姓的就医环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