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上海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制约创新的阻碍需要打破?面对各地激烈的人才大战,上海如何引得进、留得住?日前,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座谈会,会上代表们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数据如何既保护又开放
在数据为王的时代,科创中心建设也离不开数据的运用。对此,谢吉华代表指出,在科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有很多开发性的数据会产生,但在他看来,这些数据还是不够开放。“数据怎么为社会开放?所产生的数据科学价值,怎么为社会所知?”谢吉华认为,目前数据的开放度还不够,许多委办局还有着“各自为政”的思想。谢吉华建议,打破“数据孤岛”,形成统一、能够为大家所用的数据,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市场化的增值服务。谢吉华表示,大数据时代,大家对数据的利用,应该是既保护又开放的模式。
吴剑英代表也对信息数据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吴剑英认为,目前在科创领域的信息来源非常多,也非常散。“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一个项目来了以后,全社会都在投,最后往往不成功,项目形成了红海,竞争非常激烈。”吴剑英认为应当避免重复投资,亟需建立一个有政府背景的、权威的信息披露平台。吴剑英解释说,这个平台可以由政府牵头,对信息平台的集中化管理做一个授权管理,使得不同的会员能够看到不同的信息。
理顺短期考核和长期投入的关系
“国企一年一考核,三年一大考,但科技创新的特点是长期投入,且要不断的持续投入,短期考核和长期投入间势必会产生一些矛盾。”张杰代表表示,短期考核着眼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但科技创新每年都要投入,考核和投入间就会产生矛盾。因此,要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就要在科创领域解决好短期考核和长期投入之间的关系。
她建议在科技创新立法方面,能够保证创新型研究机构或相关单位持续的资金投入。以华为举例,华为每年把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发投入,这才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科技实力。她建议,科创中心建设的考核要从长计议,而不能仅仅考虑短期行为。同时,还要有容错机制,从制度上保障科学家、企业家能大胆尝试,没有后顾之忧。
吴剑英代表建议,应该营造上海科学家创业者企业者投资家的荣誉感,对科学家,企业家,让他们形成一个权威的奖励机制,以形成一个榜样机制。
建议落户政策对蓝领工人倾斜
人才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座谈中,代表们谈到如何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吴剑英代表认为上海总体大环境非常好,很多人才愿意来,但和周边地区相比引进人才的力度还不够。他建议多调研各地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立法对人才引进投入采用标准化管理。“一定要有上海特色,各区也要有各自的人才定位,但不能让收入比较低的区缺少资金投入以后人才出现空心化。”
人才引进来还要能留得住。吴剑英代表谈到,“我这里有很多研发团队,一线的工人到婚育年龄全部去外地了,我们培养了五年、十年全部去外地了。”
户口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吴剑英代表说,很多高学历人才更容易落户上海,但是企业需要的更多是蓝领工人,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的一线操作人员,为此,他建议落户政策对中层管理者和基层蓝领工人给予一定的倾斜。
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吴剑英代表建议,鼓励成功的企业家和科学家在高校担任教职,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卢羿代表建议对三类人才给予更多关注,“一个是高校师生,一个是外企高层,一个是海归,这三种群体我们关注度不够,能够精准出台一些政策扶持这部分人创新创业。”她认为科创中心建设要培育社会土壤,不能一枝独秀,而要百花齐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