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15日,由蒙古国立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亚洲法学院院长论坛”在蒙古国立大学法学院举行。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回顾了此前五届亚洲法学院院长论坛,指出该论坛已成为亚洲法学院校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轶教授则提到,近年来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人大法学院先后成立了未来法治研究院和国际商事争端预防和解决研究院,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与各位同仁交流经验,共谋发展。
加强法学国际交流
在研讨环节,蒙古国立大学法学院院长J.Erdenebulgan教授作了题为“蒙古法学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发言,在发言中,他详细介绍了蒙古法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特别是蒙古国立大学法学院的发展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法学院教授时延安在其发言“超越东西:法学知识体系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中,分享了近几年在研究合作中就知识体系互相借鉴与融合的经验,建议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学术交流与评价机制,增进亚洲地区法学院校的学术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石静霞教授进行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法学教育的回应”的主题演讲,包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识、蒙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对亚洲法学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法学教育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及评论和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参与国学生的经验分享等方面。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许身健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的“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就该“计划”推出的背景、何为“卓越法律人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院长刘瑞起详细介绍了中国律师学院的总体发展情况和中国人民大学律师学院的概况及其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的发展情况。
法学教育如何回应社会需求
在研讨“法学教育如何回应社会需求”的议题时,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磊副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在结合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不同传统的教学实践、对模拟法庭的投入以及培养学生在不同法域执业能力的教育实践。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伊势田道仁教授介绍了关西学院大学及其法学院,简述了日本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剖析了日本法学教育与美国法学教育的不同点。
法学教育的多元化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蒋红珍副教授介绍了凯原法学院的概况、历史、师生情况和国际化项目。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力教授详细介绍了复旦法学院的国际化举措,包括现有学位设置、发展历史和国际合作,特别是英文的学位项目。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作了题为“清华大学的计算法学学科发展”的发言,他指出,计算法学将成为法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潮流,清华大学最早在中国倡导的计算法学学科建设,已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内外交流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荣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改革与探索”,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真正法律人,也可以避免学生知识狭隘化。
(徐慧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