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曹操咋成“大白脸”了

本文字数:1361

  □吴营洲

我的老师高鹤声先生在世时,我和他时常闲坐闲聊。与高老师相处的那些年月里,我自感获益良多,至今想起时都感激莫名。

印象里有一次与高老师一同看电视,是一档《文化生活》节目,请来了许多位名家、学者,谈论评书艺术。其中一位说:“把刘备刻画成一个仁慈的有道之君,而把曹操说成是一个万人恨的巨奸(大白脸),这都是民间说唱艺人们给定下了的调子。”

高老师听罢,轻轻摇了摇头,叹道:“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而且,这个说法也不是他的,是郭沫若的。”我自然愿望闻其详了,于是高老师说道:“我记得郭沫若在一本什么书里说过这么一段话:说书人大都处身在江湖,而江湖人最重视的,就是一个‘义’字,而创建蜀汉政权的人们,即‘桃园三结义’的成员,便被说书人看成和说是‘义’字的化身了,于是曹操就不得不成了奸相,不得不挨骂了!”

高老师接着和我闲聊起来——

试想,民间的说唱艺人果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吗?恐怕没有。所谓的评书、话本、讲唱、打谈等,都属于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而它们又都从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又都必须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求,不然就难于生存。这就如在大力宣讲亩产十万斤,而大家都必须砸碎饭锅,送了去炼成废碴的年月里,人们能够听到唯一的相声就是《一天等于二十年》……

其实,历代的史家著述——对于魏、蜀、吴三家分立这一段历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都是  “帝魏而不帝蜀”的,这是他们全都是赞统一而忌分裂的缘故。因为唯有统一,才能带给国人以团圆、幸福、富裕、安定的快乐生活,而分裂、割据、混战,则只能带来战乱、死亡、贫困、饥饿等无穷的灾祸与苦痛!所以对此他们是异代同心的。

众所周知,北宋天下是赵家从柴氏手中篡取过来的,所以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他就更得“帝魏而不帝蜀”了。他提出来的理论根据是:谁有效地统治了中原大地的主要部分,谁就代表了正统,而不要管他手中的政权是怎样弄到手儿的。

讲唱文艺虽然盛于南宋,但却发轫于北宋。早在北宋时,它们就已倾向刘皇叔了,但是并没能影响到上述诸家对魏、蜀、吴三家的基本看法:提到孙、刘,皆谓权、备,而言及曹操,又皆尊称为“公”。

而到了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司马光的论据便开始动摇了!此时,朱熹所编撰《通鉴纲目》,写到三国鼎立这段历史时,就不得不“帝蜀而不帝魏”了。他主张,刘备姓刘,所以刘备就是正统,以此来影射南宋:“我虽丢了中原,但我姓赵,所以仍为正统。”由此,曹操就成了奸相,成了篡汉的千古罪人,成了阴险狡诈的“大白脸”!

到了明代,偏又出了一部《三国演义》。罗贯中在书里直接骂曹操是个“奸雄”!并丑诋曹操在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之后,竟对陈宫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想想有这可能吗?在天下纷争时期的军阀们,尽管他们平时是这样干的,却绝不会这样直接说。张作霖、孙传芳都不会,曹操就更不会!否则,曹操就不是“奸雄”而是蠢材了!愚蠢到了如此地步,还有谁肯追随他?又怎能平定北方、占据中原、夺得“天下三分有其二”?

高老师最后说:“一件美学产品,一旦出而问世,它就已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其自身的连续性。它就并不必定随其所从而产生的政权之更迭乃至经济基础的改变而立即消失,所以曹孟德就一直挨骂到如今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曹操咋成“大白脸”了 2019-08-06 2 2019年08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