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接到过骚扰电话,郁闷、恼怒之余又无可奈何。近年来,尽管工信部等部门出台了不少方案,也加大了整治力度,但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骚扰电话的“黑色产业链”依然在野蛮生长。本期“权威曝光”就揭露了骚扰电话这颗“毒瘤”是如何在“地下”运作的。
骚扰电话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国家相关部门也整治了很多次,但风头中或许稍有“收敛”,整治后又重新“猖獗”起来。究其原因,无非还是利益作祟,从运营商到电话营销企业,丰厚的利润让他们绝不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更遑论那些以拨打骚扰电话为生的专业销售员了。
只要没有强硬的法律手段,没有令其胆寒的违法成本,这样的骚扰电话就很难根治。普通的约谈和隔靴搔痒的惩罚,在利益面前是如此的微不足道,如果不能彻底堵住那些利益驱动方的“嘴”,骚扰电话的痼疾就会继续存在并蔓延。从个人信息泄露到电话反复骚扰,甚至再延伸到电信诈骗犯罪,恶之花如此肆无忌惮,更督促法律之手彰显正义。
已被纳入立法规划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对骚扰电话、不规范营销电话等行为一旦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就能改变治理骚扰电话无法可依的局面。当然,如果在法律惩处的力度上无法戳到相关利益者的痛处,那还是可能治标难治本,骚扰电话也许会改头换面后卷土再来。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