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一家叫作“梦工坊”的咖啡吧近日悄然开张,这是上海首个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基地、特殊教育的融合之家。咖啡馆里的7位员工患有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在两百余平方米的空间里,他们获得了自食其力的珍贵机会,感受到了社会的接纳与尊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多种举措促使残疾人尤其是应届高校毕业残疾人就业,成为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课题。记者从上海市残联获悉,本市2018年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人数为121人,已落实就业105人,就业率为99.1%。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是国家及社会的“鼎力相助”以及残疾人自身的自立自强……
重新“站起来”并搭建一个舞台
“关键是要多走出去看看”“每一个残疾人都需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十分重要”……谈到就业,上海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柯水昌感慨良多。
获得苹果ACM T&ACIT全球认证工程师资格、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部教师资格;自主创办上海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全市有6家门店;帮助多位残疾人实现创业梦想;创办“锦昌公益”,帮助社区老人学会智能设备的应用;获评“上海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最美家庭”等称号……细数柯水昌所获得的众多荣誉可以发现,在依靠家人及社会的关爱让自己“站起来”的同时,他也努力在传递“爱”,让更多残疾人“站起来”。
三四间用于办公的房间、桌上摆放的各式电脑、来来往往的客人及不时在电脑前忙碌的员工……在上海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笑容灿烂、声音爽朗的柯水昌。在他缓缓的叙述中,时间被拉回至2011年5月。
那年,一次突发车祸导致柯水昌高位截瘫,失去了自由行走的能力。车祸之后的3个月,柯水昌将其称之为“黑色3个月”。“那时候,醒来发现自己高位截瘫的事实,真的是自暴自弃。”柯水昌表示,自己过不了心里那道坎,3个月都没有出过房门。
“怎么就成这样了呢?”成为柯水昌钻不出的“牛角尖”。然而,生活还要继续,当亲眼目睹妻子因为照顾他累得瘫倒在地,自己却没有任何能力帮助妻子时,柯水昌意识到,自己要重新“站起来”。
学习翻身、积极参加康复训练、学习先进的电子维修技术……一步步地,柯水昌逐渐走出车祸所带来的阴霾,也开始想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说起工作带给自己的最大变化,柯水昌认为,工作中获得的“认同感”对于自己的激励作用十分明显。
“记得那时候,有一位老人找我们修理手机,手机已经散架了,很难修理。但听老人说,手机里有他发生车祸的女儿的照片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修好它。”果然,在别家已经“回天乏术”的手机,在柯水昌手里又“活”了过来。说到这里,柯水昌自豪地笑了。他说,听到老人发自内心的感谢,那种满足感是难以用文字描述的。
从恢复基本生活能力,到逐渐能够回归工作……柯水昌走得十分艰难,但也正是这些“艰难”,让他开始关注到残疾人这一群体。因为自身的经历,也让柯水昌更懂得“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的难处。
在日常生活中,柯水昌发现不少残疾朋友没有工作,生活消极。于是,他在论坛上联系全国各地的病友,免费为大家租房子、装修无障碍设施并开展电脑手机维修培训,帮助和他一样高位截瘫的病友自食其力。
“在我这里学好技术的病友,可以去到各个城市开分店,名字还是叫‘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何不另起一个公司名呢?柯水昌认为,这是一份情怀,大家都是从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走出去的,取一样的名字代表大家是一家人,是彼此的后盾。
目前,锦子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全市开设了6家门店,在上海电子产品维修行业享有较高知名度。此外,为了回报社会的关爱,柯水昌还在自己公司吸收安置了3名残疾人就业。同时成立了锦昌助残公益组织,每到周末就去社区便民服务点、学校,免费帮市民维修电子产品。柯水昌还创办了“锦昌公益”,帮助社区老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的应用等。
一个机会让他告诉别人“自己能行”
柯水昌在自己“站起来”的同时,也希望力所能及地为残疾人创造一个舞台,让更多残疾朋友也“站起来”。与他有相似想法的还有上海大学后勤保障资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林家钦。因幼时一次生病,行走不便的林家钦更懂得“一个机会”所代表的含义,各种荣誉加身的他,将比赛作为“炼金石”,时刻打磨自己,激励自己向更好的自己转变……他告诉记者,在就业过程中,“给残疾人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十分重要。
从上海大学毕业,留在上海大学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林家钦认为,除了有足够的能力外,上海市残联与上海大学所做的各种工作是促使他成功“留校”的主要原因之一。
林家钦不足1岁时因病导致肢体残疾,但父母一直坚持让他像大多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林家钦的成长过程比同龄人多了许多不容易,不过,他是个争气的孩子,还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上海大学。只是,当他要踏入社会的时候,更多的“麻烦”来了。
“大四上学期我就开始面试找工作,那段时间,我大概经历了十几二十次的求职失败。”林家钦告诉记者,每次面试,他都是在最后一关被“刷”掉的。究其原因,还是招聘单位对残疾人能否完成工作、能否与同事很好地相处等一系列问题的担忧。
回忆起那段岁月,林家钦用了“落差感”一词。以前,林家钦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尖子生”,可在求职时,他成为了一个不自信的“差生”。得知该情况后,上海市残联与上海大学“主动出击”,一方面积极为林家钦寻找各种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上海大学也提出了让林家钦留校任职的想法。
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加上学校提供住宿,林家钦当下就决定留在上海大学工作。尽管留校工作,但毕竟进入了社会,与学生身份不同。初入职场,不仅是身份的转变,还有心态的转变。当记者询问林家钦在工作中是否遇到过不开心的事情时,林家钦回答,“你说的这个问题,在我这里是没有的。”林家钦表示,刚开始工作时,是遇到过一些“有色眼镜”,然而在后期工作中,他用实力告诉了所有人,他是可以的。
此外,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回馈学校、上海市残联的帮助,林家钦非常珍视这份工作,通过参加各种有含金量的比赛打磨自己,促使自己向更好的自己进发。林家钦先后荣获了2011年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程序设计第二名、全国技能能手,2012年上海市自强模范,2013上海大学感动上大十佳人物,2015年上海残疾青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16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优秀案例,2015-2018年上海市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工作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和奖项。
数据: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1%
记者发现,在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国家及社会提供的舞台加上残疾人自身的自立自强,成为促使残疾人“站起来”的两腿。靠着这两条“腿”,残疾人便可以在就业的舞台上挥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截至2018年底,本市就业年龄段内的持证残疾人有15.04万人,其中,就业残疾人7.64万人,而本市2018年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人数为121人,已落实就业105人,就业率为99.1%。高就业率数字的背后,所依靠的不仅有残疾人本身的不懈努力,更依靠的是社会及国家的“鼎力相助”。
据了解,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上海市残联做了不少的努力。上海市残联通过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全市就业计划,通过制定出台社会保险费补贴、就业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技能竞赛和见习实训等举措,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
2019年,65家社会单位参与全市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提供招聘岗位数超过300个,截至6月20日,上海在全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网络招聘会”活动期间,录入职位数273个,职位点击数达27248次。
此外,为了给有志于创业的残疾人士一个创业平台,上海市残联通过搭建残疾人就业创业平台,全市陆续打造了市级残疾人创客空间——上海市残疾人“创客201”,和普陀、松江、嘉定、奉贤等区级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
创客201(市级残疾青年创客空间)在2018年开展了6场创业导师服务、政策解读以及2场项目路演及展示、1场创业交流、商业模块培训、项目评估和诊断,新入驻4名残疾人创客,入驻的11名创客有9名注册企业或申办社会组织,孵化率达到81.81%。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