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域外之音

日本 “变态”的垃圾分类

本文字数:2911

孩子们从小参观垃圾回收

乱扔垃圾将被重罚

  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已形成源头分类、焚烧为主、终端填埋的处理方式,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循环利用占比达20%。垃圾分类已融入日本百姓平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垃圾分类的实施背景和阶段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优先发展经济,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垃圾只是进行简单的混合收集填埋处理。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与日扩张和以生产和消费为特征的“一次性使用社会”的出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量急剧攀升,对垃圾处理能力的严重滞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环境污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暴发了“东京垃圾战争”,起因是垃圾处理程序定为东京各区焚烧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统一运到南部填海。在垃圾填埋场选址问题上各区产生了分歧,东京都政府不得不将填埋场建造在江东区。随着每天有大量垃圾车驶入江东区,导致交通堵塞、蝇虫肆虐、污水乱流、恶臭扑鼻,居民怨声载道。同时,东京曾试图将全部垃圾进行集中焚烧,但当时这些未经分类的垃圾中,残存有很多厨余垃圾的水分,由于很难进行完全的燃烧,最终造成黑烟,在当地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卫生等问题。于是江东区居民开始采取阻止垃圾运送车进入等行动抗议这种处理方式。东京都也曾将垃圾运到北海道、四国、九州等地,均先后受到抵制。这一反对运动持续了8年,转变为都与区、区与区之间的博弈。

此后,日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1964年,日本以东京奥运会为契机开展“首都美化运动”,唤醒了国民的环境意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的方法逐步细化,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并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垃圾分类已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

垃圾既分类又分时

日本的垃圾处理属于市、町、村等地方自治体业务范围,其中每家每户都会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指南),以东京大田区为例,该宣传手册足足有30页,一共列了518项条款。虽然不同地区的垃圾分类细节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分类方式大致一样,一般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粗大垃圾、资源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

在日本看不到垃圾桶,是因为日本人都有一个习惯,随身会携带专门收集垃圾的袋子,自己用过的纸巾,矿泉水瓶,食物残渣都用袋子装好,带回家去。

日本在一些公共场所,还是有垃圾桶的。比如随处可见的便利店门口就摆放垃圾桶,在一些学校门前,也有垃圾桶摆放。

日本垃圾分类是很细的,细到有点恐怖。日本每个地方对于垃圾收集规定是不一样的,日本有的地方垃圾分类达到20多个类目。日本垃圾桶一套一般都有四五个以上,每个垃圾桶收集的垃圾不同。

日本人不仅垃圾分类细致到可怕,扔垃圾之前还要对垃圾按照规定进行必要的“清理”。

比如打算扔掉喝完的矿泉水瓶,要先拧下盖子,然后撕开瓶外包装纸,把瓶子洗干净、踩扁。这样一个矿泉水瓶就分了盖子、包装纸、瓶子三个部分,然后分别扔进不同的垃圾桶。

如果是长度过长的木棒,需要砍成50厘米左右的长度然后捆绑起来。使用完的食用油油桶需要擦干净,用报纸堵住油桶的瓶口。打碎的玻璃陶器、碎玻璃、剃须刀片等危险物品,要用报纸包好后,写上“危险”二字。

如果是电池灯管这些东西要带到超市或者便利店里统一回收。如果是杀虫喷雾剂罐等危险物品,要扎一个孔,确保没有残余气体。如果是纸类和衣物布匹类垃圾,要分类用绳子捆扎好……

在日本,垃圾回收的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并不是喜欢什么时候扔就什么时候扔。因为厨余垃圾会产生味道,所以可燃垃圾一周有两次回收的时间。而其他的资源垃圾一周回收一次。具体时间各地区不一样,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那就只能放在家臭上几天了。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日本人对如此繁复的垃圾分类、处理原则了然于心和身体力行,除了法律和规则的约束外,还源于从幼儿园就开始的环保教育。

从幼儿园到高中期间,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处理厂,“每天有多少垃圾送到处理厂,每天处理能力是多少,如果没有做好垃圾分类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话题,日本人从小就有感触。

除了在学校接受环保教育外,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严格要求对孩子们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比如吃完饭后,有油的碟子要先用废报纸(日本的油是大豆做的)擦干净再拿去清洗,这样会减少洗涤剂使用和让难分解的油污进入下水道;日本超市里的塑料盒被主妇们带回家,她们把菜拿出来后,会把塑料盒洗干净,自觉送回超市……

垃圾分类对日本的孩子来说,是从小就看惯了的事,成年人遵守得一丝不苟,榜样的力量就会铸就孩子一生的习惯。

法律之严苛令人闻风丧胆

如此繁琐的垃圾分类流程能够让1.3亿日本人本能地遵守,将之视为公民道德的判断标准之一,显然不是靠制定细致流程就能规范得到的,此外还要靠法律的震慑作用。

日本垃圾分类的历史,其实就是法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上世纪50年代后,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垃圾问题日益严重,1970年12月25日,日本国会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这部法律经过多次修改,目的是遏制废弃物的排放,并对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分类、保管、收集、运输、再生和处理,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提高公共卫生。虽然修订了《废弃物处理法》,但是废弃物的产生依然非常庞大,确保最终处理废弃物的工厂也非常困难,同时非法投弃垃圾也在增加。日本政府认为,为了解决废弃物回收问题,需要摆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型”的经济社会,建设环境负荷小的“循环型社会”。2000年6月2日,日本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该法提出,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规定了减少产生、再利用、再生利用、回收热量、适当处理等的优先顺序。这一法律对于减少垃圾和提高废弃物利用率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垃圾分类方面,日本法律规范之严格、其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放全世界范围看也算是无能出其右者了。在日本,与垃圾分类相关的法律法规众多,其中包括《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等。

市民一旦被举报不遵守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将会受到严厉制裁。如在马路边乱扔垃圾被“抓现行”会被处以10万日元罚款(折合人民币约6400元);在垃圾收集区乱扔垃圾,处罚则更严厉。

据《废弃物处理法》第25条114款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4万元);如胡乱扔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908万元)。且日本法律规定公民有举报胡乱扔弃废弃物者的义务。

【尾声】

总的来看,日本普及垃圾分类的过程体现了物理学、经济学、环境学的多重意义。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垃圾分类是一个熵减过程,系统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体现了“邻避效应”,通过公众参与避免了“公地悲剧”;从环境学角度来看,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的结果是保护了生态环境。日本对垃圾分类问题的持续努力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东京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比例高达75%,填埋仅占3%,循环再利用占20%,每日人均生活垃圾排放0.8公斤。(据《中国环境报》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域外之音 B08 日本 “变态”的垃圾分类 2019-08-27 2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