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权威曝光

饥饿营销、球鞋“证券化”、规模化交易……

疯狂炒鞋,下一个“郁金香泡沫”?

本文字数:3417

资料照片

  “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炒鞋年入百万”  “炒鞋赚首付”……真假相伴的传说道出了年轻人的暴富经。

为什么球鞋具有如此魅力?源于其身价短短几日就能动辄暴涨十倍以上的魔力。炒房大妈已经按捺不住,币圈人士则嚷嚷着“弃币从鞋”,众多圈外人士也跃跃欲试。

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一股新的投资热潮正携手年轻人的时尚浪潮奔涌向前。可是,球鞋为什么有价值,爱好为什么能变成生意,谁是球鞋市场背后的赢家,“炒鞋”只赚不赔吗?这些问题没搞清楚,就跟风市场,恐怕只有成为“韭菜”的命。

文化与情怀

玩鞋的人,常以sneaker自称,这个词原本指的是橡胶底鞋,后来被引申为“热爱和收藏鞋的人”。随着玩鞋的人增多,形成了自己的圈子,大家一起探讨球鞋发展的各种问题,也就有了所谓的sneaker文化。

最早出现的sneaker品牌是诞生于1908年的匡威,后来伴随着大众熟知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的出现,球鞋由单调变为多元,由沉重走向舒适化、休闲化,并伴随科技和时尚的发展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而真正把球鞋文化推向极致的则是AIR JORDAN系列篮球鞋,也就是现在被炒得最厉害的“AJ”。1985年,耐克打破常规,推出了一款黑红配色的篮球鞋,也就是AJ1代篮球鞋,并找到了后来享誉世界的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为之代言。

由于这款鞋的配色与当时NBA联赛的穿着规定不符,NBA官方作出了每场穿着需缴纳5000美元的高额罚金处罚。而耐克则甘于为此买单。耐克缴纳罚金支持乔丹比赛穿着“禁穿”AJ1的故事,也被传为“美谈”,并为AJ系列篮球鞋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完美开端。

独特的外观、先进的科技、出色的营销、动人的故事,加之篮球之神堪称神奇的职业生涯和多个令人难忘的历史瞬间,以及乔丹为了胜利克服重重困难,战胜种种挑战,体现出对胜利强烈渴望的极致追求,给AJ系列篮球鞋赋予了太多的精神意义。

可以说以AJ系列篮球鞋为代表的球鞋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对偶像崇拜的精神寄托,球鞋玩家希望通过购买球鞋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实际上,这种消费是在为情怀买单,也是起初球鞋市场形成的动力,却也成了“炒鞋”者的炒作和收割的卖点。

所以,球鞋市场发展到现在,情怀虽在,但利益和虚荣因素更盛。少就是贵、贵就是好、有利就冲、发售就囤货,已经让市场充满了“铜臭味”。学生的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鞋贩子的投机囤货、哄抬鞋价,商家的肆意炒作、饥饿营销……种种乱象让球鞋市场只关价格,无关情怀。情怀不在,文化何存?

生意与赢家

如今,每逢新鞋发售,常常有几十万人参与网上买鞋摇号,而线下更是经常出现几百人冒雨排队、通宵排队的“奇观”。线下的疯狂抢购、线上的规模化交易显示出鞋市巨大的需求和潜力,造就了“炒鞋”的基础。

巨大需求的动力来自堪称疯狂的利润。近期,一款女款红丝绸黑脚趾配色的AJ1球鞋,发售价格为1299元,在预售阶段就“起飞”了,最低价格也突破了5000元大关,最高则接近万元。

就在今年7月,在伦敦举行的一场球鞋拍卖会上,100多双稀有跑鞋共拍得128.75万美元,约合909万人民币,平均下来,每双鞋的成交价格超过9万元,让人发出“一双鞋就是一个清代瓷盘”的惊叹。

除此之外,球鞋资产“证券化”也应运而生。多款球鞋交易平台APP推出潮鞋行情和实时报价功能,并且根据日均交易额推出AJ指数、耐克指数、阿迪达斯指数,“三大指数”更是成为“炒鞋”指南。更为惊人的是,全球首家可炒鞋的交易所——55交易所悄然上线,并将区块链技术引入鞋圈,推出了可以交易获利或兑换实物的潮牌通证。

品牌商、平台、鞋贩子、散户的集体狂热,K线、期货、币圈等因素的逐渐应用,让球鞋市场俨然形成了一门系统的生意。这究竟是机会还是泡沫?

一个产品被炒作,一定要有其保底价值。通俗讲,就是在经济最不景气时所炒作物品也不至于沦为“废物”。纵观以往,炒房、炒股、炒期货,这些东西都可以随时换成钱和物,都具备保底价值。

而球鞋作为一种会老化的消耗品,本身是会因时间延长而逐渐贬值。也许有人会说,鞋子虽然会老化,其稀缺的量产则会让其“以稀为贵”。

物以稀为贵确实是“炒鞋”的一个基础。但现实中各大品牌只是出设计,生产环节多因外包或委托而无法掌控。所以,官宣货量与实际产出可能并不一致,考虑“私产”“高仿”等因素,市场上甚至可能出现实际货量远大于官宣货量的情况。一个无法控制产量的市场,稀缺无从谈起,也就不存在炒作的基础。

在上述情况下,稀缺性只是饥饿营销的一个噱头,为的是造成哄抢效应,让消费者对稀缺性深信不疑,但消费者的心理价值并不能保证球鞋的实际价值永远看涨。

此外,明星带货、偶像效应则是助推“炒鞋”的另一个因素。品牌厂商将球鞋免费发送给各种流量明星穿着,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如今,“炒鞋”归根结底是门生意,那么,谁是“炒鞋”的赢家呢?厂家可以从源头上影响货量,是价格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拥有垄断地位和绝对优势。而二级市场的平台、黄牛则有渠道和时差优势,也就意味着相对具有拿货和信息优势。供给和渠道都不在散户玩家手中,想要赚钱难度可想而知。由此,市场的主动权也清晰可见。

风险与监管

与高利润相对应的是“炒鞋”市场的高风险。“4年前,10个卖鞋的9个赚,现在7个亏”,一个资深卖家道出了如今鞋市的行情。

其实,鞋市出现的风险与“郁金香泡沫”颇为相似。“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7世纪,西欧人对郁金香产生狂热,并大肆投机。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其内在价值或作观赏之用,而是期望其价格无限上涨而获利。

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投机并不创造财富,而只是转移财富时,总有人会清醒过来,这个时候,郁金香泡沫就会破灭。于是狂热购买变成了疯狂甩卖,价格崩溃了,市场崩盘了,成千上万投机者因此倾家荡产。这个事件喻示的定律,在人们后来发展实践中屡屡应验。

市场本身固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当“看不见的手”失灵时,“看得见的手”应该发挥作用。而从现在的球鞋市场来看,监管是缺失的。更主要的是,出现了市场监管主体并不明确的尴尬,致使假货泛滥、金融违法、恶性哄抬等问题时有发生。

目前,“炒鞋”市场的狂热程度已经背离了正常的价值规律,也绝非用稀缺性溢价就能够解释清楚,所形成的泡沫、风险和种种问题不仅需要监管及时跟进,更重要的是需要玩家形成共识,回归理性,采取集体行动,防止“郁金香泡沫”的悲剧再度上演。

“鞋穿不炒”,不能放任“炒鞋”

在很多参与“炒鞋”的人眼中,球鞋市场是一个优质的投资渠道。但实际上,像球鞋这样可以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制成品,其本身的保值极其有限。而由于官方专柜并不提供真假鉴定,第三方“鉴定师”又没有可信赖的认证体系,所谓“限量版球鞋”的稀缺性完全不可控,在各种投机资本面前,参与者很可能成为另一种“韭菜”。

“炒鞋”陷入狂热,一些企业的“饥饿营销”难辞其咎。有必要厘清的是,品牌厂家推出联名款、纪念款或特色配色的球鞋限量发售,固然是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但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被“反噬”。过度使用“饥饿营销”,让大量球鞋流入混乱无序的“二级市场”,使得大量真正热爱相关品牌的“铁杆粉丝”难以买到心仪的球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都将受损。暴利还会鼓励盗版,进一步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前,引发炒作的大多是几家知名运动品牌的产品。倡导理性消费,这些大企业责无旁贷。在产品发售和营销策略方面,企业不能贪恋“饥饿营销”制造的虚假繁荣,甚至有意无意为“炒鞋”热潮推波助澜。相反,鞋企要对“二级市场”的疯狂保持清醒,要在营销策略与消费者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一些“炒鞋”平台的投机行为,也不能视而不见。如今,“炒鞋”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些“炒鞋”APP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比如,有些平台玩起了只炒作鞋的归属权的“云炒鞋”乱象,还有些平台可能涉及金融违法行为。应该通过严格监管和积极引导,让“鞋穿不炒”成为一种共识。当然,“炒鞋”的核心是人,扭转观念必不可少。消费者酷爱球鞋并非坏事,愿意出溢价购买心仪的球鞋也是个人选择,但在球鞋消费和交易中还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机。尤其青少年是球鞋主力消费人群,更需克制攀比心理,量力而为。唯有构建理性的球鞋市场和交易环境,才能让更多真正热爱球鞋的人享受到球鞋带来的愉悦。

(综合自央视网、新华社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权威曝光 B03 疯狂炒鞋,下一个“郁金香泡沫”? 2019-09-03 2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