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叶荷
深夜的地铁,载着稀稀拉拉的夜归人,驶向家的方向,当大部分市民渐渐入睡时,何小玲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隧道堵漏、破损维护、变形整治……身为隧道股份上海隧道地基基础公司维保事业部经理、上海地铁维保应急救援队技术负责人、上海隧道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小玲与她的“兄弟们”肩负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地铁隧道营运安全的重任。
每天夜里,她穿梭于城市的地下空间,在用双脚丈量城市地下的同时,精细地为隧道“体检”,曾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守护着城市地下生命线的运行,兢兢业业,多年如一。
一个传承
两代人的坚守
从晚上八点开始做准备工作,晚11点,当地铁将最后一班乘客送回家时,何小玲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作为一支两百多人维保队伍里唯一的女性,何小玲是引领整个团队不断前进的带头人。11年来,在她的带领下,维保队伍为上海、北京、杭州等多个城市,为累计500多座地铁车站和800多公里地铁隧道提供了维保服务。
为何想要从事这样一份艰辛的工作,并坚持直至做到极致?“大概是骨子里的男子气让自己不服输地坚持下来了吧。”她说,她的父母都是隧道人。那时候的施工条件不比现在,父亲每次回到家里的时候,身上都是脏兮兮的。那时的何小玲年纪小,很嫌弃父亲,不给父亲抱,同学们问起她父亲的工作时,她也不好意思说,就直接说不知道。
直到1978年,这样的情况才有所改变。
那一年的暑假,隧道公司组织隧二代活动,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参观中国首条水底隧道——打浦路隧道。当她亲眼看到这个对那时的中国来讲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工程,并得知这个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是她的父亲时,一种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也就在那个时候,她也立下了以后要成为一名隧道人,要为城市建设作贡献,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志向,并在今后的40多年里,她始终为了这一初心而努力着。
从“单纯”防水
到思考“没有复漏”
“以前工作时总是想着如何把水堵住,而今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溢水的地方没有‘复漏’。”万事多想一步,多坚持一下便能成功。
2019年1月,何小玲被任命为防水公司总经理,她在接受这一任命时,就像接受了一支“令箭”:必须在短期内完成配方升级,扩大产品销路。
在到达新的工作岗位后,何小玲从研究团队着手,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实验室就研究出发泡率更高,凝固时间更快的材料。但在现场试验时,新的材料出现了因膨胀凝固过快堵塞注浆管的情况。
两周的反复调整,不是速度依然过快堵塞注浆管,就是速度过慢无法达到设计的要求,团队里的所有人都有些灰心了。然而,何小玲却不!她勉励研究团队再“咬”一下牙。最终,经过无数次实验,凝固时间≤60s,膨胀率≥2000%的聚氨酯堵漏材料成功问世。
然而,当大家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何小玲又一次不负“令箭”上的使命,早已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如何销售……
“我不进去,
让手下进去,怎么行”
今年年初,某个在建工地因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造成隧道内涌水现象。因为在场工人处置不当,险情又进一步恶化,在当时的情况下,该项目的项目经理立刻通知所有人撤离,并向上级报告。最终,该公司找到了何小玲所带领的应急抢险队。
“那时候刚进去发现,隧道内淤泥十分严重,水深达到40公分左右。”据了解,何小玲到达现场的时候,已是晚上六点了,而发生险情的地方,在距离隧道口大概800米左右。
趟着没了小腿的泥水,每一步都举步维艰,所有人走得都很沉默,以便更多地保留体力。到了事故发生地后,发现情况远远比预计中的严重,上方管片已经完全变形,破损的碎片还在时不时掉落,整个环境岌岌可危。
看到这种情况,有的队员犹豫了,劝何小玲先出去再说。可何小玲说,开始干活吧,现在出去了,周围的三个高层还有上方的高架怎么办。
这是一场关于生命和责任的抉择。这个时候,何小玲选择了责任。于是,之后的12个小时,她始终站在现场指挥,与大家站在一起,终于,这里的险情得到了控制,一切转危为安。
事后,有人问何小玲,当时你怎么就没走,何小玲说,我是团队的领头人,我走了,我们团队的初心和使命就变成了空话,我们也变成了笑话,走了,我会瞧不起自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