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随笔

世象纵论

口碑信誉

本文字数:882

  赵威

今年国庆长假,许多游客“晒图”表示“很辛苦”,其中高居微博热搜“辛苦榜”的是:长沙一家网红小龙虾店发布公告称,取号已接近20000桌;有网友“晒”出排队经历,称来了3天,排了3天,还是没吃上……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红餐厅已成餐饮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中国餐饮报告2018》显示,餐饮行业的闭店率高达70%,餐厅平均“寿命”只有508天,网红餐厅的“寿命”则更短。

一边是许多餐厅为跻身“网红”绞尽脑汁,一边是网红“前辈”不断传来闭店消息。更有甚者,只火了24小时,就因被网友“扒”出卫生问题而遭到查封。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几乎成为网红餐厅的“宿命”。

“网红餐厅”之所以能“红”,固然有过人之处,只是“红”一把并不难,难的是一直“红”。

为了迅速形成客流,达到一夜爆红的目的,或迎合消费者猎奇心理,或采取饥饿营销策略——缩小店面、排队吃饭,或请网红人物打卡……网红餐厅的“制胜法宝”屡试不爽,但在噱头和口碑的天平上,过于倾向前者,导致“短命”。

以红极一时的“水货”海鲜餐厅为例,为满足年轻人寻求颠覆感、新鲜感的心理需求,不但店内的装饰布局、器皿摆件都很有趣,而且不提供任何餐具,顾客只能用手抓着吃。新奇的就餐体验吸引了大量顾客,并创造出8个月开店52家的辉煌记录,结果,快速加盟致使菜品质量参差不齐,回头客越来越少,许多门店只好选择“关门大吉”,不到三年便出现“关店潮”。

像餐饮一样的传统行业,通过蹭热点、赶潮流,利用互联网营销策略集聚人气、拓展市场本是好事,但从风靡一时到骤然消失,网红效应的昙花一现,一再证明:思路要活,脚步要实,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网红”并不是口碑的保证,美食最终还是要靠质量、口感取胜。立店之本是以工匠精神苦练内功,用心研究菜品,照顾到消费者的真正需求,从而不断积攒良好口碑信誉,才可能“红”得持久。“开酒馆最重要的三个字是酒菜人。人要不行,头了那两样您趁早都把它扔了吧。”热播剧《老酒馆》里陈掌柜这句感慨,其实也是一句“生意经”,恰可送给网红餐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6 口碑信誉 2019-10-28 2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