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在宁夏固原市的同一个村庄,吴月梅理论上养着6头牛,但她牛棚里只有3头。周建国是4头牛的主人,尽管他家的牛棚里只能找到清空的牛槽和一些风干的陈年牛粪。而这两个贫困户都因为表格里的牛获得了扶贫补贴款:截至目前,周建国凭借不存在的4头牛拿到了1.2万元,吴月梅已经领到1.2万元,还在等待下一笔补贴。用周建国的话来说,有的人家虽领了补贴,“连个牛毛、牛槽都没有”。(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为了鼓励贫困户养牛脱贫,按照国家扶贫政策,贫困户养牛可享受补贴。然而,这项国家投资扶持养牛的“好经”被念歪了,一些贫困户在表格里多报、虚报养牛数据,从而套取大量扶贫款,令人感到心痛。“表格牛”套取扶贫款何以能?肯定在验收等监管环节出了问题,让少数人钻了空子。
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减贫的一个重要举措是补贴养殖业。这样的扶贫政策,却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变了味,一些贫困户不是把心思放在养牛上,而是想通过多报、虚报养牛数据,以“快捷”方式套取不菲的扶贫款。
有贫困户信奉“借牛”比养牛容易,甚至一头牛也没有养,也连借带租,在验收前从别人家弄来牛,算作自家的牛,以此骗取补贴款。由于套取的人太多,当地竟然催生了一群专门以“租牛”为生意的牛贩子,一头牛以1000元的价钱租给贫困户,一套牛票和耳标按200元计算,3000元的政府补贴,贫困户实际只得1800元。这种“表格牛”套取扶贫款现象,无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而在“反正套的也是国家钱”的贪便宜心理作用下,很容易养成不劳而获“伸手要钱”的惰性思维,给的扶贫款再多,也有可能“打水漂”。
“表格牛”套取扶贫款为什么能够得逞?一方面,扶贫验收组在按填报的表格验收时,仅仅清点在圈的牛头数,而不去核查、追溯牛的来源,让少数贫困户钻了空子;另一方面,为了尽快完成扶贫任务,或碍于人情面子、怕得罪人,工作人员对借牛充数装作不知道,认为反正农民富了就行了,于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验收过关。除已被查出的“表格牛”套取扶贫款外,还有多少无法被揪出,恐怕永远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堵住验收等监管环节的漏洞,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如给区域的每一头牛统一编号,按照编号来组织验收,让借牛充数无机可乘,贫困户想获得扶贫补贴款,必须老老实实养牛。
“表格牛”套取扶贫款并非孤例,在全国部分贫困地区,类似“表格鸡”“表格猪”“表格羊”等套取扶贫款现象,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地有必要加大对扶贫款发放、使用的监管力度,坚决杜绝套取、骗取等违规违法行为,要让扶贫款真正用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刀刃上。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