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家发
雾炮车24小时不间断地对着同一栋大楼进行喷淋,这让附近成都高新区居民困惑了很久,每天都相互打听:那栋楼怎么了?后来才知道楼上建了一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负责雾炮车作业的司机告诉记者,按领导要求,他除了定时定点在这里喷淋外,还要不断在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吉龙二街附近转圈,其目的是减少扬尘和雾霾。(11月22日澎湃新闻)
为了干扰和改变环测数据,竟然用雾炮车24小时不间断喷淋设有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的大楼。这种改变环测数据的造假行为,必须严肃惩治。治不好雾霾岂能“治”数据,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当地有关部门存在懒政思维,不去采取措施下力气改善当地空气质量,而是在改变环测数据上动起歪脑筋。
雾炮车是利用喷雾系统降低空气中的颗粒含量,能起到一定的治霾作用,但只能在小范围区域内改变空气质量。国家环保部门在全国各地设置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是为了及时监测各地空气质量。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存在懒政思维,不愿意花精力和投入不菲的资金,采取得力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而是在如何改变环测数据和造假上动起歪心思。用雾炮车喷淋大楼,对整个城市的环境改善没有实际意义,但在空气质量监测点来说还是足以对PM 2.5和PM 10等相关数据造成影响,能得到一个漂亮的环测数据,这显然属于作弊行为。
这种明目张胆的造假行为,是环卫公司在执行当地有关部门的要求。因而,在这一事件中,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其负责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查明真相,予以严肃问责和处理,才能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环保部《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指出,采取人工遮挡、堵塞和喷淋等方法,干扰采样口或周围局部环境的,导致监测数据失真,即为篡改监测数据情形之一。而最高法、最高检颁布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实施或强令、指使、授意他人实施干扰采样致使监测数据严重失真行为的,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论处。按照以上法律法规,喷水雾导致监测数据失真,可能要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当地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应当深刻反思,立即纠正违法行为,不要等被追究法律责任时后悔就晚了。
环测数据造假,不仅直接误导环境管理部门决策,而且严重损害了环保部门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有必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对干扰环境监测和环测数据造假等不法行为,必须一查到底,并对相关责任人严厉处罚,构成犯罪的坚决追究刑责,以儆效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环测数据造假现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