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近来,有两位医生的高尚医德举动,得到了很多甚至海外网友的大赞,他们的仁心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一个是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许向东为了不影响手术,父亲急救时也没离开,在确认患者情况平稳后才赶到,此时父亲已经去世;另一个是在广州飞往纽约的航班上,由于情况紧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张红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吸出尿液,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
医者仁心,自古就被医生们所推崇,我们不妨去看一看,古代那些妙手回春的医生们,是如何淋漓尽致展现他们大美医德的吧。
范彬治病救人不分贵贱
古代医生救人,不分贵贱,毫不含糊。就来说一个名医冒死救农妇的故事。据明代黎澄《南翁梦录》载:有一个名医叫范彬,家中世代行医,被陈英王任命为自己王府的太医令,掌管王府的医药诊病。也就是陈英王聘用的专职医生。
一天,一个农民敲他家的门急请他出诊,说:“我家妇人生孩子突然发生血崩,出血如流水,面色都发青了。”范彬听后二话没说,拿着药箱就出门,救命要紧吗!正巧,刚出大门,陈英王也派人来到,说:“英王的贵妃病发寒热,叫你入宫诊治。”而范彬却说:“贵妃的病不算危急,现在有个民妇病危,生命顷刻难保,我需要赶紧去救她,一会就回来。”宫中来人生气地说:“你要救别人的命,就不顾惜自己的命吗?”范彬说:“我这样做固然有罪,但也是实在没有办法,若不急去抢救民妇,那妇人就会顷刻死去,她的生命就没有希望了,一个家庭就完了。至于我这条小命,希望寄托在英王身上,侥幸得以免死,我愿承担全部罪责。”说完,急忙赶去抢救民妇了,民妇果然被他救活了。
事后,范彬去拜见陈英王。陈英王责问他为啥才来?范彬就把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诉说一遍。陈英王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你真是一位贤良的医生啊!既有高明的医术,又有仁慈的爱心,能体贴我的黎民百姓,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呀!”
范彬冒死救活了民妇,实在难能可贵!其高洁的医风,正体现了“医乃仁术”。《孟子·梁惠王上》说:“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所以包括范彬在内的历代医家都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还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提出,“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这一切都提醒医生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才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范彬的心目中,生命没有高低贵贱;当时,作为一个医生他所要做的就是抢救生命,别无他虑。而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也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他常说,“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体现了优良的医风,是十分可贵的。
唐介庵甘愿做赔钱的医生
再说一个不爱钱而又甘愿赔钱的名医唐介庵。清黄退庵《友渔斋医话》载:清代乾嘉年间,浙江嘉善县的名医唐介庵,因善用大黄,被大家誉为“大黄先生”。他胸怀仁慈,性情厚道。他给穷人治病,只要请一次,下次就自己登门。他出诊时,几里地之内,就步行而去,从不坐船。还经常带着纸墨笔砚和一些钱,诊完病人,写出药方,不再使病家向邻居求借笔墨。实在贫穷的病人不仅不收费,他还要搭上药费。曾有一个病家,深秋季节还睡在竹席上,唐先生问:“现在睡竹席不适宜了,何不换上草席?”那人说没有钱买。唐先生回到家里就派人送去了草席。
又有一个病人,依靠手艺生活,好不容易积攒了十两白银,时常放在睡处。有一天,忽然不见了白银,病人卧病在床,丢了银子寝食不安,请唐先生给他医治服药,竟毫无效果。后来,唐先生了解了内情,就在自己衣袖里带去了十两白银,借诊病之机,暗地放在病人枕头底下。一天早晨,病人发现白银还在,喜出望外,病情也随之好了。后来这家人知道了是唐先生做的好事,病家把钱还给了他,而唐先生始终不带让人感恩报德的神色。
唐介庵为人治病,任劳任怨,不辞劳苦,还能舍药舍钱,救济贫苦病人,的确是人品至上、医者仁心。而下面的名医葛可久为友谊而来不受礼的故事同样感人。
明徐祯卿《异林》载: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曾给浙中一位女子治疗劳瘵病,也就我们今天所说的肺结核,疾病即将痊愈,但两侧面颊的红晕斑点始终不去,朱丹溪毫无办法,便对主人说:“要想消除病人面颊的红晕,必须请苏州名医葛可久先生前来。但葛先生性格豪放,不受拘束,你们是请不来的,我给他写信你们带去,他必定会来。”主人听了十分高兴,制备了带帐幔的小船前去迎接。葛先生看完了书信,没有与家里的客人告辞,便立即登船前来。
葛先生来到病家以后,朱丹溪详细介绍了病人的情况,并叫出女子让葛先生诊视,葛先生说:“这病可以针刺两乳房。”主人听了感到十分为难。葛可久说:“针刺时可以穿着内衣。”于是拿起针来刺入乳房上的腧穴。说也奇怪,病人两颊上的红晕斑点也随即消失了。主人非常感谢,拿出丰厚的礼物予以赠送,葛可久笑着说:“我是为朱先生的友谊而来的,哪里是让你来报答的呀!”因此,一点礼物也没有接受。他们的境界,今天看来,依然闪闪发光。
陈见三不卖假药守医德
清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记载了一个坚持不卖假药的好医生:清代苏州名医陈见三,早些年到扬州行医,扬州人找他看病常常收到奇特的效果,因而求医者日渐增多,他收入也随之增多,家业逐渐富裕起来。于是,陈见三干脆把家搬到了扬州。可是,在行医中他发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无良医生,常常坑害患者卖假药,对此他常说:“古人治病用药,都是医家亲自登山采集,药物全是真的,现在人们看病,都是到市场上去买药,药物真假难辨,所以医生按病处方有时疗效不佳,不一定都是医生的技术不高,与药物不真也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排除假药对病人的不利影响,陈见三就在自己的住宅旁开设了一个药铺,亲自监督子弟经营管理,货真价实,诚信不欺。凡是来求诊的病人,同时在此取药,所以疗效更好。同样,如果遇到贫穷的患者,便赠送药物分文不收。因此,扬州人对他越来越尊敬。陈见三一直活到了80多岁,才因年老多病不再应诊。
同时该书还记载了一个坚守职业操守的名医:何元长医生,身材高大,脸上长着红色的胡须,目光炯炯如闪电,看似威严,实则性情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些从远方来求医的病人,如果脉搏出现危象,确诊为不治之症,何元长医生必然先用婉转的话安慰病人,等把病人送出门以后,再暗地里告诉患者的家人,说明实情,并且退回诊费说:“你们从远方来,如果告诉病人,必然给他造成精神压力而促使他死亡,所以只能告诉你们,也好有个准备。”至于贫寒的人家来看病,何元长唯恐患者家贫无力支付药费,也总是赠送药品,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他们能坚守职业道德,自律自警,不为利益所惑,表现了医者的大爱。晋代的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意思是古代任用医生,一定要选品德好的人。北宋林逋在他的《省心灵·论医》中与此相关的另一句名言是“夫恒德者,不可以作医”,“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所以,这些名言和那些坚守医德阵地的名医一样,至今仍广为传诵。
何澄作风正派过得了情色关
在性命攸关面前,在钱财诱惑面前,考验了人的品质,尤其是医家的医德。那么如果在情色面前,也会经得住考验吗?古代还真有那么一位柳下惠式的名医。
据宋代张杲《医说》载:宋徽宗宣和年间,有一位读书人,患病多年,多方治疗不见好转,家里也因此贫困潦倒。有位叫何澄的医生,精通医术。患者的妻子把他请到家中,又领到隐蔽处说:“我因丈夫得病日久,家产物品早已典卖一空,无法支付医药费用,情愿用身体酬谢医生。”何澄听后,非常严肃地说:“夫人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请你尽管放心,我尽力为你丈夫调治,使他痊愈,万万不能以这样的行为对我进行侮辱,如果这样做,就算没人来惩罚,也必有鬼神对我问罪。”经过何澄治疗,她的丈夫病痊愈了,何澄也没有收她家一分钱。几个月后,东宫太子有病,朝中御医治疗无方,皇帝下令,征召天下民间医生。何澄应诏进宫,太子服药后病就好了。皇帝很高兴,立即赏钱封官。
何澄是位精究医术的医生,他不仅甘愿免费给贫穷患者治病,更主要的是他能严于律己,保全自己的节操,真实体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道德本色。
像何澄这样清廉正派的行医作风,一直是历代医家所尊崇的准则。在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等二戒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
古代这些医生们在医德上的卓越表现,值得今天的人们吸收借鉴。总结起来,古代医德的优良传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济世救人、普同一等、仁爱为怀的事业准则;二是淡泊名利、廉洁正直、坐怀不乱的医德品质;三是精勤不倦、荟萃众长、不耻下问的治学态度;四是稳重端庄、温雅宽和的仪表风度;五是谦和谨慎、无自妄尊、互相砥砺的同道关系。
今天,我们新时代的好医生许向东和张红的做法正是对医者仁心最好的诠释和传承,值得点赞和弘扬!这真是医者当仁心,医德永流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