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
古人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大吉之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位于二十四节气之首。冬至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相当于春节,称之为“亚岁”。杜甫有诗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大如年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这是清代文人徐士鋐《吴中竹枝词》中的诗句。顾禄在《清嘉录》也有记载:“郡人最重冬至节。先日,亲朋各以食物相馈遗,提筐担盒,充斥道路,俗呼‘冬至盘’。节前一夕,俗呼‘冬至夜’。是夜,人家更速燕饮,谓之‘节酒’。女嫁而归宁在室者,至是必归婿家。家无大小,必市食物以享先,间有悬挂祖先遗容者。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
早在周朝,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即春节,周代时的正月就是农历的十一月。冬至这天,要举行盛大典礼,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举行祭祀仪式,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和死亡。汉代,冬至被列为“冬节”。《后汉书·礼仪》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朝庭官府一律放假休息,朝廷挑选乐工,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民间商旅停业,亲朋相互拜访,以美食相赠,欢欢乐乐地过节。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祭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东汉后期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著《四民月令》也有记载:“冬至之日,荐黍、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齊、馔、扫、涤,如荐黍、豚。其进酒尊长,及修刺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月。”唐、宋时期,把冬至与岁首并重,文武百官放假七天,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也要祭祖。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明清时代,冬至日沿袭古俗,不过百官的假期缩短到三天,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
“冬九九”与“九九消寒图”
人们常用“数九严寒”形容冬季之寒冷,“数九”就是“冬九九”,是我国民间反映冬季气温变化,形容冬天晴雨冷暖的歌谣。“冬九九”一般从冬至那天开始,到惊蛰结束,每九天算成一段,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结束。俗谚有“头九暖,九九寒”之说,劳动人民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如果入九后开始九天气温暖和,则往后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寒冷,所以有“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的说法。苏州一带流传的民谣说:“头九暖,九九寒。晴干冬至邋遢年,雨雪连绵四九天。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
《帝京景物略》中有一首《冬九九歌》,是一首较早的“冬九九”歌谣,反映的是燕京一带入九后的天气情况。歌谣曰:“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虼蚤出。”歌谣中的“觱篥”是古代的一种簧管乐器,“盐虎”是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在此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清代苏州文人顾禄在《清嘉录》中说:“俗从冬至日数起,至九九八十一而尽,名曰‘连冬起九’。亦曰‘九里天’。”书中也记载一首“九九歌”,与《帝京景物略》所记载的略有不同,体现的是江南一带入九后的气候变化。因为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别较大,各地的“冬九九”也不尽相同,而在北方广大地区民间流传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民间有谚语说“冷在三九”。“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大约在一月的中旬左右,这九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冬至过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所积储的热量已经慢慢消耗殆尽,尽管地表获得太阳的光和热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时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所以有此一说。吴藕汀有《冬至》诗云:“又逢数九耐寒中,莱菔充庖同晚菘。冬至女红添一线,暖炉常用忆张铜。”
古时候人们为了度过漫长和寂寞的冬季,在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画九、写九等习俗。“九九消寒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上的梅花有八十一个花瓣,每过一天就用笔染红一个花瓣,待过完八十一天,花瓣也全染成红色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就来到了。元朝诗人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写九”更具有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如“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先双钩成幅,像练习书法的“描红”一样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每字九笔,每笔一天,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所以,一幅“写九”,也是八十一天里详细的气象资料记录。这些习俗表现了古人期盼春回大地的殷切心情。清朝吴振棫的《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值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民谣说:“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水饺馄饨冬至团
谚语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此习俗与“医圣”张仲景施舍“祛寒娇耳汤”有关。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正值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严冬季节,乡亲们的耳朵都生了冻疮,求医者络绎不绝。张仲景吩咐弟弟在院中搭起棚子,在棚中盘一大锅,把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一并放在锅中熬煮,再把用面皮和羊肉包成的“娇耳”(即水饺)放到锅中煮熟。每个生疮者可领一碗药汤和两个“娇耳”。张仲景将之称为“祛寒娇耳汤”。病人吃了祛寒娇耳汤之后,只觉得浑身渐渐暖和起来,两耳也发热,冻疮很快就好了。因张仲景施舍“祛寒娇耳汤”的日子恰好是冬至,而他又在冬至日去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冬至这一天吃水饺。此习俗便在豫鲁苏皖接壤一带流行起来。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常以冬至为历元,此时被看作是天体运行之开端,在此之前,古人认为宇宙是处在一种浑沌的状态,即“天地浑沌如鸡子”。
《燕京岁时记》解释馄饨成为冬至食品时说:“大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食之。”由此可以看出,冬至这一天吃馄饨,是为纪念天地之变化,宇宙运行。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恶残暴。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故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在南方也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人们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冬至吃馄饨的风俗在南宋十分流行,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说:“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有描绘杭州人冬至吃馄饨的习俗:“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
江浙一带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江南一带有民谣说:“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清嘉录》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冬至团又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交九一碗羊肉汤 不用神医开药方
在民间有“交九一碗羊肉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谚语。冬至前,年轻人要给长辈送羊肉,入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喝羊肉汤,为的是图个好兆头。
羊肉性温,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等一切虚状均有治疗和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尤其是羊肉汤更是冬令补品。
煮羊肉汤并非多复杂,关键是要选上好的当年小山羊,宰杀后将羊骨头、羊肉放在凉水中浸泡十个小时以上,将血渍等泡出。大锅里加大半锅清水,将羊骨头放入熬汤,再将切成砣的新鲜羊肉与清洗干净的羊杂一起投入汤锅中煮。开锅后,把漂浮在上面的一些杂质舀出去,这时的汤就比较纯净了。熬汤时候,一定要保持滚沸状态,否则熬出的肉汤清淡不乳白,还要加入适量的羊板油,熬烂熬化,汤汁会更加香浓。羊肉煮熟后捞起来沥干,然后切成薄片放入滚开水里一尒,再倒入汤碗中,冲入滚烫雪白的羊汤水,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羊肉汤就做成了。喝羊肉汤时,可撒上碧绿的香菜,加上少许醋、味精、盐,能吃辣可放上辣椒油。这辣椒油可有讲究,一定要割下羊肉上的羊油,放在锅内炼制,捞出油渣,再放入切碎的红辣椒,炸至香味溢出即可,盛入盆中待用。
乡村里的羊肉汤馆非常简陋,用几根木柱搭起一个棚子,上覆盖上石棉瓦或油毛毡,周围用秫秸夹起用泥糊上作墙。门口支上一个大火炉,上面架着一口直径一米,高大约一米五的大锅,炉膛内火焰熊熊,锅内奶白色的汤在“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羊肉汤的香气在乡间弥漫飘洒。吸引着城里人开着小车前来,坐在油漆漆的马扎上,围着八仙桌子,津津有味地品尝羊肉汤。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