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上海市宝山监狱六监区民警 祝一帆 整理:法治报记者 徐荔
去年,当祝一帆得知服刑人员中有名的“怪人”胡林(化名)将要调入他主管的监组时,祝一帆有点紧张。听其他民警介绍,胡林的改造表现可谓劣迹斑斑,还存在着扭曲的心态,入狱四五年来一直行为散漫,还多次违纪。祝一帆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民警,要改变胡林的认知、让他走上正轨,似乎有些难……
不过,当祝一帆听到“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一个人对自由的向往”这句话时,若有所思。胡林再“怪”,他对重获自由也一定有着渴望,只要找到他内心的症结所在,“怪人”或许也是可以被“医治”的。就这样,祝一帆尝试着开始了针对胡林的矫治之路,他还将传统中医诊断治疗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了教育矫治的工作中。
望、闻
胡林的个人情况不算太复杂,四十岁出头的他出生在上海周边的一座小城,家庭还算稳定。但是童年时代的胡林就不喜欢上学,经常逃学。久而久之,他就成了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差生”。胡林对父母的恨铁不成钢也很无所谓,和当时比他年长的社会上的朋友混迹各种“娱乐场所”。那时的胡林觉得潇洒、快活,虽然没有钱,但是有讲义气的兄弟。花天酒地的时候,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他和兄弟们就靠暴力解决。
当时胡林年纪小、胆子大、拳头硬,他逐渐形成了任何问题都能用暴力解决的错误想法,对法律更缺乏了解和敬畏。
随着年龄的增长,胡林的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他在暴力中麻醉自己,用这种扭曲方式生存,在暴力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对生命漠视。最终,胡林的暴力酿成了严重后果。
2012年中旬,胡林意外发现自己的女友与一名男性共处一室,他根本不问事情的来龙去脉,上去就殴打这名男性,并用随身携带的刀捅了被害人的大腿。
看到鲜血流出,胡林逃跑了。可他能逃到哪里去?
2012年,胡林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无期徒刑,于2013年调入宝山监狱服刑。
就像开头说的,胡林服刑后也根本没有悔改,行为散漫、会情绪失控地大喊大叫,还因为琐事与他人发生争执,甚至用自己的头撞铁门企图自残自伤。胡林因为这些表现被多次警告、严管。
胡林逐渐成了其他服刑人员口中的“怪人”,出现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与他同监房的服刑人员中有一大半都觉得和他关系处不好,觉得胡林平时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还自以为是、好吃懒做,做人太过“双标”。其他服刑人员有时看不惯胡林的做法,说他两句,他就“炸”了,对监区的安全稳定来说是非常大的隐患。
不过,除了胡林的各种劣迹外,我也发现了他的急躁情绪、心态失衡似乎与他的身体状况有关。
胡林年纪不大,病却不少,在被逮捕前就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后来又得了冠心病。这几年,胡林的身心深受慢性病的反复折磨,有的时候是发一种病,有的时候是几种病一起发作。
身体的状况让还有着漫长刑期的胡林看不到希望,他有一次曾对我抱怨:“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还能坚持多久,一到季节转换的时候我就心脏不舒服。现在脚也经常没有力气,估计是要死在里面了。”
问、切
我发现胡林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后,每次与他交谈都会关心留意他的身体状况,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胡林对我的戒备心似乎也低了一些。
我发现胡林其实一直压抑着自己,他有着很强的倾诉欲,只是服刑这些年来,他的傲慢、顽固态度让所有人都不愿与他交流。恶性循环后,胡林也用暴力、抗拒的态度为自己竖起了心墙。
当我以“非批判”的包容态度尝试着与胡林交流时,他逐渐在我的引导下谈了很多自己的成长、生活和工作的经历。看到我认真倾听他的述说,还询问其中细节时,胡林就更有了倾诉欲。有时还有些止不住话头,絮絮叨叨略带骄傲地谈起自己的长处和在服刑中取得的一些成绩。
然而,对于家庭方面的情况,胡林却还是谈得很少,只说家里凡事都是由他做主。
随着交谈的逐渐深入,胡林对我的信任度提升了,连家里的情况,胡林也不再遮遮掩掩。我这才了解到,胡林的童年也是有过波折的。
胡林年少时,父母离异了。胡林跟着父亲生活,父亲续弦后又有了孩子。胡林觉得,相比自己,父亲和后妈显然更关心更小的孩子,对他则是不闻不问。后来,胡林回到生母身边生活,尽管母亲很疼爱胡林,但在那个年代,他被认为是“没有爸爸”的孩子。一些闲言碎语让胡林形成了冷僻孤傲的性格,他觉得只有在“兄弟们”身上能找到归属感。
“怪人”胡林不是没有弱点的,他每次谈起母亲,表情就会柔和很多,同时也充满着愧疚和焦虑。
胡林服刑后一直很想对母亲说对不起,想要知道母亲对他的态度,想得到母亲的原谅,可是他的性格脾气又让他一次次在主动与母亲述说前止步。
内心矛盾冲突与现实境遇下让他感到心烦焦虑,急需得到帮助。
此外,胡林平时没有可以倾吐的对象,对监狱开展的各项教育矫治活动也都没有兴趣。在人际交往上的固步自封也是他的突出问题之一。
对于这些已经掌握的情况,我都及时汇报给了监区联合个别化矫治工作室以及心理健康工作室等相关科室,大家对胡林进行了多次集体会诊,就胡林的情况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
我们认为,胡林属于特立独行的人格类型,自尊心强、比较敏感,容易受外界暗示影响,这与胡林在新收时做的心理测试结果基本一致,也同时显示出他特殊的人格造成了特殊的性格特征,坚韧而又固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了一个初步计划。我们打算多给他一些正面的倾诉沟通平台,尤其是可以从胡林母亲这方面入手,帮助他打开心扉,增强他对于民警的信任感。同时,针对胡林的身体情况,合理安排就诊,使他看病有保障。
“开方抓药”
经过第一阶段近4个月的把脉,我们已经能够较准确地把握胡林的心理,也与他建立了较好的关系。
胡林表面的症状已经逐渐被“小火慢炖”化掉了,他向家人称赞监狱民警负责任,遵守监规纪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还认识到服刑就应当遵守监狱的规章制度,配合民警的管理等。这对入监那么多年来没有任何转变的胡林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然而,这些转变对矫治胡林的“顽疾”还远远不够。
胡林的“致病因素”是自身的自负和对于法律的无知。因此,在巩固上一阶段的成果之后,我们决定在这方面“开方下药”以求有所突破。
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针对胡林不懂法的症结,安排两名有一定企业管理经验、较熟悉法律知识的服刑人员利用每天上午及傍晚的一小段时间,以“趣味问答”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帮助胡林集中学习法律知识。
另外,对胡林加强《改造规》的教育力度,利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力量对他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不仅要求胡林会读会背,还要求他能够有所感悟体会。
通过了半年来的《改造规》学习,胡林提高了自己对犯罪根源的认识,认清了犯罪的危害,增强了对认真执行学习规范、劳动规范、教育规范、生活规范和文明礼貌规范的自觉性。在2018年的认罪悔罪评估中,因为悔罪比较深刻,进步较大,胡林还得了“奖”。
除了法律知识、监规纪律方面的不断熏陶,我们也希望“软硬兼施”,用亲情的力量化解胡林那么多年来的错误认知。好在,胡林70多岁的母亲一直都是胡林坚实的后盾。已经年纪一大把的她经常来监狱探视胡林,虽然说的话都差不多,可对胡林来说,这些“唠叨”都是最好的安慰。
一次探视结束后,胡林含着眼泪告诉我,母亲第一次在他面前落泪了,说盼着他早点回家团聚。
母亲的眼泪似乎打开了胡林的心结,“这么热的天,母亲不到6点就开始赶车赶路,就为了能来看我一眼。我却在大墙里,根本不能在她膝下尽孝。我年纪不小了,我母亲的身体也不好,我们都已经不能再浪费时间了。”胡林对我说,他想通了,不会再纠结别人的看法,会好好改造,服从管理,一点一滴迈出步子向前走的。
从入监初期的阳奉阴违、对抗态度、不服从劳役安排,到后来的融入监组、主动承担劳役、关心老年病服刑人员,胡林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放松对胡林的“诊疗”。我们相信,只要有耐心、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怪人”也会有被治愈的一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