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梦丽
表达欲的消失的确是件可怕的事情。
从前努力学会沉默是金,把观点、争执和迸发的奇思怪想通通咽回肚子里,仔细甄别说话时“我觉得”“我以为”出现的频次,在社交场合心里默念:“哦,又找到一个主语只能是自己的怪人。”更有甚者,在别人想说点什么,分享点喜怒哀乐的时候,忙不迭抢过话头,连先附和一句的礼仪也不顾,又开始以“我就不”开始的长篇演说。
我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常念叨,可惜人的精力有限,有时间了却没欲望。我想,他在高中课堂对着一群正处于人生精力最为旺盛的学生讲这话,是难以找到共鸣的。人长大了好像一切都疏懒了,连交流都让人疲惫。遇上事儿了,只想赶快自己消化,让一切尽快趋于平静,把自己当作情绪的通道,过去了也别留下些什么。何必把情绪再复制一遍分享给他人,没有再经历一回到精力。
渐渐地,连微博140字都凑不齐,想起以前看场比赛,观后感能分个上中下篇发表,还得绞尽脑汁删减字数。不仅自己瞎写,还热衷在网上和人辩论,看球赛常常为了皇马和巴萨、C罗和梅西、纳达尔还是德约科维奇和陌生人大战三百回合。吵多了也渐觉无趣,我说服不了别人,别人也感化不了我,两个人拿着大喇叭不停说“我我我”“我的偶像怎样怎样”,无异于对牛弹琴。
在感悟到自己想说的话实在难找到听众和大多数观点都有理可依难分对错后,就也真无话可说了。学会闭嘴一开始确实有诸多好处。不想说只好听了,那便在倾听这门课上大有长进;多多换位思考让人平和而包容,然而时间久了才意识到,随着表达欲望的干涸,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也在断崖式下跌。在说一段话前,总要附上一长串前缀,生怕引起歧义却让发言了无生趣。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常止步于这件事确有发生的可能,无甚稀奇。除此之外,和人交流少了,人与人间的羁绊也不再紧密,游离于朋友圈之外,偶尔也会孤单。
那便还是大胆开口说吧,说些有的没的,好的坏的,管它有没有被听到,管它是否正确。重拾自己的表达欲。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