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杭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记者就被正在排练舞蹈的几个女孩子吸引住了。领舞的女孩面色红润,专注又专业。如果不是在这里看到,很难把她们跟“吸毒”两个字联系起来。
“下个月,乐乐就可以离开这里了。”何英云指着领舞的女孩儿告诉记者,这个为了减肥而染上毒瘾的女孩看到何英云,笑了。
这些孩子,叫何英云“何妈妈”。
是威严的“何大”,也是亲切的“何妈妈”
采访时,何英云的电话响了,刚刚听了几句,她瘦小的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一边回应,一边侧身告诉我们:出所戒毒学员石朵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办了一家艺术类民办学校,现在已经招聘了20多个老师,事业、生活蒸蒸日上。
杭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委尤国瑛告诉记者,学员石朵学历高又有书画特长,因追求所谓的时尚误入歧途,与家庭决裂,情绪低落,进所时对戒毒毫无信心。何英云了解了她的情况,想方设法鼓励她参加书画小组,帮助她一点点走出来。
2015年9月出所后,石朵开办彩绘工作室,开始新生活。这不,现在民办学校也建起来了。就像石朵写给何英云的信里说的:“何大”让她重新拿起了画笔,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
何英云收藏了100多封出所戒毒学员给她的来信,看到那些说自己已经找到工作、不再吸毒的消息,是何英云最欣慰的时刻。
在何英云看来,戒毒人员是特殊的受害者,在强制戒毒所这所特殊的学校里,戒毒教育只有在关爱的气氛中进行才最有效。
何英云是严格的,更是亲切的,对学员们来说,每一个关切的眼神、每一次不经意的问候、每一场随意的闲聊,都是爱护,都是鼓励。
看到学员又回到所里,心痛到捂住胸口蹲下
最不想看到的,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再回来。何英云说。
吸过毒的人要想完全戒毒,其实很难,他们离开强制戒毒所后,复吸的概率也非常大。
每当看到曾帮扶过的学员再次因吸毒入所,何英云总是非常心痛。“有一次,我看见她捂着胸口蹲下来。”政委尤国瑛说。
那是何英云非常难忘的一次“失败”。
2001年,学员小宋因交了吸毒男友,自己也染上毒瘾,曾经是知青的母亲备受打击,觉得脸面丢尽,何英云联系她的时候,她直接说:女儿已经死了,别再打电话了。“我从谈话中感觉出来,小宋很想妈妈。”所以,何英云一次次地给宋母打电话。母亲终于被打动,出所后,母女相处融洽,小宋也有了新的对象。何英云一直跟她保持电话联系,然而突然有一段时间,联系不上她了,跟宋母联系,她也不知女儿去向——令何英云心痛的事终于发生了——小宋在前男友引诱下复吸,“在门口看到她进来的时候,我痛得捂着心口蹲在了地上。整个人都在发抖,太揪心了”。
“我不想再看到从这里出去的人又回来!”何英云和戒毒所的同事们一起研究帮扶案例,反思失败原因,最终决定做一件事:工作之余,选择具备条件的吸毒人员进行跟踪帮教。
“以一个新出所学员为例,出所后一周内,打电话确定是否安全到家,一个月内打电话确定是否找到工作。前3个月是危险期,多打一些。之后隔一段时间或者节假日打电话询问日常生活状况,督促她们定期到社区报到、尿检。”出于对何英云的信任,很多出所后的学员碰到困难,第一时间就是找她寻求帮助。电话频繁,何英云经常两只耳朵都是烫的,电话打得久,左边的耳朵太痛了,就换右边。
工作时间已经很忙碌,何英云只能下班后和节假日抽空联系她们。需要帮教的学员人数不少,为了不出错,何英云每次打电话之前,都会温习上一次的电话内容。她电脑桌面上有一个文档,记录着戒毒人员的情况。粗略估算,何英云一年打给帮扶对象的电话上千个。“这种方法不一定对谁都有效,但只要有一个不再碰毒品,就是有意义的。”
戒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种种不确定因素。但这些年,何英云和同事们记录了确定的数字:截至目前,跟踪帮教66人,其中,16年以上1人,5至10年6人,4至5年4人,1至3年37人;其中35人完成了脱毒认定,35人成功找到了工作。
16年不复吸,只因一路有你
胡小云,就是何英云和同事们跟踪帮教16年的学员。2003年8月29日,她走出戒毒所大门,当时的何英云对她说:希望我们不在这里“再见”。
她,做到了。
曾是杭州一家旅游公司主管的胡小云因与丈夫出现感情问题,心情烦躁郁闷,在朋友怂恿下染上毒品。2003年被送到杭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6个月后离所。何英云的跟踪帮教自此开始。
出所16年,胡小云遭遇前夫病故、青春期女儿离家出走、自己车祸骨折、创业失败、旧时毒友诱惑……挺过这一道道坎,16年没有再碰过毒品,离不开何英云从未间断过的电话和短信陪伴。16年间每一个刻骨铭心的伤痛片段里,都有何英云的真诚牵挂和诚恳建议。
现在的胡小云,在原单位工作出色,还获得升职,女儿也已成家,一家人其乐融融。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何英云渐渐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跟踪帮教方法,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家庭、不同出所阶段适用的跟踪帮教策略,并建立帮教手册、制定一人一策帮教措施。重点对家庭变故、离家出走、出所后6个月左右等复吸高危时段和情形,加强联系频率,及时帮教干预,提高对出所学员跟踪帮教成功率。
学员虞夏,在何英云的帮扶下,已经坚持10年不复吸。刚入所时,犯瘾的痛苦、丈夫的背叛、家人的冷漠,令她生无可恋,以撞墙自伤自残。作为主管管教民警的何英云和医务人员悉心教育、精心治疗,小虞逐渐戒除毒瘾。
然而,无论何英云怎样苦口婆心,她就是不肯与家人联系。与家人关系不和谐,显然不利于学员出所后巩固戒毒成果。经过细致了解,何英云得知小虞的父亲是一名军人,眼里揉不得沙子。父女俩虽同在一个城市,却多年不联系。记不清是第几次尝试通话,父亲不再挂断电话,第一次主动问到女儿,何英云把话筒一把塞到小虞手里,鼓励她:“快叫爸爸!”小虞大叫一声“爸”,嚎啕大哭。父亲终于肯原谅女儿,答应让她回家。好景不长,出所后不久,小虞与父亲再次闹僵。年近八旬的老人被气得住进医院,小虞离家出走。何英云心急如焚,她深知,此时小虞正走在危险的边缘,极有可能再次复吸。想方设法找到小虞,何英云带着她来到父亲病床前道歉。失望的老父亲背过身去:“我是军人,一生正气坦荡,可是她一次次地欺骗家人!我愧对身上穿了几十年的军装!”
情急之下,何英云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喊道:“作为一名军人,您守得了国土,作为一名父亲,您就不能把挽救女儿当作一场攻坚战吗……”
老父亲缓缓转过身来,泪水肆意流淌:“这天底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我是恨铁不成钢啊……你们都这么坚定,我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她呢?”那个场景小虞此生难忘,她扑通跪倒在床前,跟父亲和何英云约定:我一定会证明给你们看!
10年里,多少次她的手“蠢蠢欲动”,准备伸向那个深渊……10年里,何英云一刻也不敢懈怠,陪伴着小虞,指导她做脱毒认定、考驾照。最近的一次电话里,虞夏告诉何英云,她很幸福,最近带着父母出去旅游了……
听电话的何英云,早已潸然泪下。
戒毒所以何英云帮教虞夏的案例,创作了《守望》演讲视频,被公安部评为全国视频演讲比赛第一名,并参加公安部组织的“贯彻十九大 开创新监管”全国巡回演讲,引起社会各界共鸣。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杭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了“关爱守望”戒毒公益平台,并成立了戒毒公益使者专家工作室,吸纳更多社会志愿者组织、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做好戒毒人员出所帮教工作,助力戒毒人员更好回归家庭、重返社会。近年来,该所依托戒毒公益平台,邀请社会力量开展上门授课、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活动。目前已有近40名公益使者参与到戒毒工作中。
文中戒毒人员均为化名(来源:《人民公安》杂志)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