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临释前,他写下8000字“道歉信”

本文字数:3684

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张业武

还有10天,范超(化名)就将迎来自己重获新生4周年的“纪念日”。4年前,范超跨出了上海市五角场监狱的大门,尽管他在那里学到了不少、改变了很多,还在民警的引导下写了一封8000字的信,以真情实意融化了与父亲之间的“坚冰”,承诺不会再回到大墙之中了。经历了十多年的服刑生活,范超更想珍惜好不容易得来的自由与亲情,而对多年前那个为了钱不择手段的自己,范超只想“永别”……

个案分析>>>

五角场监狱自2011年承担全局集中性的出监教育工作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收、管、教、帮、评、访”六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监地合作、亲情帮教和民警个别化矫治的积极作用,为像范超这样的临释人员尽快融入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过,大多服刑人员最终都要回归社会,对于他们的帮教,除了监狱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从实际工作来看,在临释前三个月,不少服刑人员会逐步显露落户、人际关系、就业、社保、住房、债务等等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不是监狱单方面能够应对的,需要社会各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协助帮助解决。

此外,在范超的案例中,最能够突出的便是亲情对服刑人员的重要性,家庭的宽容和支持是他们顺利回归社会的重要阶梯。刑释人员多数会面临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他们除了要面对部分社会歧视之外,可能还要承受亲情关系受损带来的负面影响。若是此时家庭成员能够接纳真心悔过的他们,让家成为他们的依靠和港湾,无疑是为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搭建了第一节阶梯,让他们有重建人生的机会。

想一夜暴富 22年前他杀亲骗保

21岁那年,范超无意中看到了一则有关保险诈骗的报道,那时的范超是一家实业公司的普通员工,中专毕业的他做的是最基础的活,收入自然也不高。但范超羡慕那些可以随心所欲消费的人,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做着“发财梦”的范超在看到那则骗保新闻后起了邪念……

1998年上旬,范超分三次向两家保险公司投了4份保险,范超本人为投保人和受益人,而他的一位亲戚则是被保险人。投保一个月后,范超就和朋友合谋开始他们的计划。那一年5月底,范超和朋友分别带着橡皮管、手套、绳子等工具到亲戚的住处,趁亲戚不备将她控制,导致她窒息死亡。随后,范超和朋友将现场伪装成亲戚忘记关液化气瓶,在睡梦中意外中毒死亡的假象。

范超本打算过一段时间就向保险公司索赔,拿到钱后就去过随心所欲的日子,但犯案后的那几天,用范超入狱后的话说“是人生中最可怕、最惶惶不可终日的几天”。噩梦不断、胆怯心虚,看谁都像是来抓他的,亲戚的音容笑貌也总是出现在范超的脑海里……范超终于承受不住良心的折磨,将一切告诉了父亲。

得知范超的所作所为,范父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儿子居然会为了钱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对闯下弥天大祸的范超,范父没有包庇,而是决定交给法律处置。内心充满罪恶感和后悔的范超就这样在父亲的陪同下向公安机关自首,并协同警方抓获了一同作案的朋友。

1999年,范超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因服刑表现良好,经法院裁定获得多次减刑。2015年11月,范超调入五角场监狱参加出监教育,那时他已经是个年近四十的中年人了,面对还有2个月就要回归社会的情况,范超期待又害怕……

范超到五角场监狱的第三个工作日,监区就对他进行了心理测试。根据范超的心理测试《90项症状清单》结果显示,范超的多项指标已经偏离正常成年人标准,有轻度焦虑、抑郁和强迫。

亲情难修复 写8000字长信求原谅

对每一名服刑人员的情况充分了解是五角场监狱民警必须要做到的事,范超调入五角场监狱后,他的主管民警就第一时间通过查阅档案、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范超的基本情况和帮教需求。

了解范超的基本情况后,监狱民警皱了皱眉,因为范超所犯罪行的特殊性,他可能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家人不愿意接纳他。果然,民警与范超个别谈话时,范超吐露出了对家人愧疚的心情。

案发之后范父虽然没有表现出对儿子强烈怨恨或仇视,但对范超很是冷淡,十几年来,范父只看望过范超一次,平时书信、电话联系也不多,父子关系疏离。范超既渴望得到父亲的关心,又碍于自己犯的罪不敢也羞于主动与父亲联系,每次与父亲联系,他都会被深深的羞耻感折磨。而且范超知道父亲再婚了,已经搬离了原来的家,与继母一同在别处生活。因为范超家庭的特殊情况,民警将他列为重点帮教对象。

除了担心父亲仍然不愿意原谅自己之外,范超还面临着户口无着落的问题。民警了解到,范超家以前的老房子拆迁了,他刑满释放后,户口能否有着落还得与家人商量。看来,要让范超回归的路走得平稳,获得亲情支持是关键之一。

民警根据范超的信息与地区司法所联系,通过多方努力终于得知范父目前的情况,并与他取得了联系。原来,范家老房子拆迁后,范父就和现任妻子搬走了,范父将户口迁入新房中,而新房则登记在妻子名下。

从民警处得知范超对回归的担心和焦虑,范父表示他同意将范超的户口与自己落在一起,也愿意让他一同生活。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范父虽然这些年对范超态度疏离,但他还是不忍心看到孩子流离失所,也担心他会因为无处可住、生活来源等基本生存问题再走上犯罪道路。

范父的态度让民警放下心来,但是问题随即而来。范超的继母对要接纳范超一同生活迟迟没有表态。在后来的沟通中,民警理解了她对范超心怀芥蒂的理由,毕竟范超曾犯下那么恶劣的罪行,还有企图骗保的前科,范超的继母是害怕将来范超会再次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伤害她……

主管民警将这次沟通的经过与结果都告诉了范超,与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深刻谈话。民警希望范超不要逃避与父亲沟通,将这些年来心中的后悔、愧疚、渴望都告诉父亲,同时也尝试向家人展示这些年来经过改造、反思,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为了钱不择手段的恶人,而是一个能为自己行为负责,愿意脚踏实地生活的人。

“正视心中的困局,直面家人,与其担心焦虑逃避,不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才能解决问题。”民警的这番话让范超思考了很久。

到了每月一次寄会见单的日子,范超在会见单外还附加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手写信,这是他写给家人的“自白书”,也是他这些年来第一次主动祈求父亲原谅,给他一个用实际行动证明改变的机会,“爸,我在监狱里十多年总是在想如何才能弥补自己的罪行,如何才能面对你,如何才能获得你的原谅。我心里害怕,害怕面对你,害怕面对未来。现在距离释放一天天临近,我终于明白了,害怕解决不了问题,害怕永远也无法让我获得你的原谅,请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范超不知道父亲看到这封信会是何反应,也不确定会见日那天家人是不是会来,他紧张地期待着。

回归倒计时 忙着“上课”盼着回家

范超等待会见日到来的日子里,他也没有“闲”着,监狱民警针对他的问题安排了不同的出监教育“课程”。

其实当范超的心理测试结果出来后,监狱的心理咨询师就安排范超参加了一系列的心理团体训练,训练的主题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提升自信力”和“回归社会生涯规划”。这些训练有助于包括范超在内的临释人员释放心中的紧张不安,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找准回归后的定位,提升自信,为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在民警与范超的多次谈话教育中,范超对未来就业难、融入社会难的担忧也溢于言表。对此,监狱一方面通过帮教邀约,请帮教机构的工作者到监狱对范超进行帮教。帮教工作者向范超详细介绍了他关心的问题,比如社会发展形势、户籍政策等,并对他未来回归就业提供了一定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监区在范超参加各类出监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安排他参加了“爱启新航”团训和个体咨询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回归社会的信心。此外,在网络普及、电子化办公的当下,为了让范超跟得上社会节奏,监狱还安排他参加了电脑培训班的学习,使他能基本掌握电脑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

终于等到会见日这一天,范超的父亲和继母一起来了,长久未见的三人似因那封长长的信彼此释怀。在会见交流中,范父他们告诉范超,愿意和他一起生活,帮他重新开始。在会见结束时,他们还约定会在刑满释放那天接他回家。这是范超最后一次亲情会见,也是最轻松、最愉悦、最感动的一次。

在不到1个月的服刑生活中,范超认真地参加各类出监教育课程,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过,监狱毕竟是服刑改造的场所,在帮助范超为重获自由做准备的同时,民警也没有放松对他认罪悔罪方面的教育。范超的犯罪不只是对个人、家庭的伤害,他的行为也是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损害,在即将结束服刑的时候,他终于认清了这一点,“我的犯罪不仅夺去了他人的生命,也给我的家人人造成了心灵上难以抹平的痛苦,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和安宁,而且违背了人伦纲常,严重挑战了人性和良知的底线……”在最后一封认罪悔罪书中,范超这样反省。

2016年1月20日,范超终于脱下了一身铁窗服,走出大墙,他见到了陌生的街景和熟悉的家人。告别民警,随着家人的脚步,范超回家了。

在后来的回访及与帮教社工沟通中,监狱民警得知,范超不但与家人和谐相处,也找到了工作。这些年来,范超持续平稳地生活着,如他承诺的那样,用实际行动向家人证明自己已经改过自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 临释前,他写下8000字“道歉信” 2020-01-10 2 2020年0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