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栖
早在1988年,上海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菜篮子工程”——由产供销三个层面产业构成的系统工程。迄今,这项民生实事已实施了30多年,它与时俱进,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日前上海商情信息中心《2019生鲜行业发展报告》传递的讯息:目前品牌食用农产品(如粮、油、猪肉、豆制品等)在上海市场份额已逾90%;在流通渠道,从品牌菜市场管理集团、连锁卖场、生鲜超市到电商,上海食用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品牌率达70%以上。。这意味着上海的“菜篮子工程”追求品牌,着力做好品牌经济文章。
菜市场是“菜篮子工程”的终端,更是市民生活中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这些年,上海新建居住区或旧区改造过程中,原有菜市场服务范围相对较大,购物环境拥挤,甚至出现某些服务盲区,某些区域的菜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备,如没有停车场、部分菜场无防疫设施、管理不够规范、食品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为了使得市民买菜方便、便宜、安全,上海市政府先后颁布了《上海市菜市场布局规划纲要》和《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发展规划》,对全市菜市场布局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一是菜市场规划建设要实现“总量合理,确保落地;布局科学,便民利民;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规划指导,建设同步”的目标要求;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不同地区菜市场的业态提出规划要求;三是规范相关规划指标,如菜市场按120平方米/千人为控制指标,以500米步行距离为服务半径合理配置。这些都为“菜篮子工程”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扎实有效的依据。
近年来,上海“菜篮子工程”在注重标准化菜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快了行业龙头兼并重组的力度,不少品牌销售额从千万元级走向亿元级。如松林食品作为本市精品肉龙头企业,已形成了集自繁、自养、自宰、自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猪肉产品生产体系;“清美”从豆制品拓展到面食领域,成为本市早餐工程参与者,近来又跨界生鲜零售领域,企业销售额达十亿元级。
上海菜市场配置,从马路菜场转入室内菜场,“菜篮子工程”经营规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室内菜市场销售的农副产品种类多、包容性大、选购自如方便,菜市场仍然是主导业态。可喜的是,上海近年来又出现了诸如“盒马菜市”、“食行生鲜”、“叮咚买菜”各种生鲜网订到家的新零售业态。依托“自动售菜机”和“生鲜自助提货柜”两种形式的“社区微菜场”,本市已有数百家,分布于除崇明、青浦、奉贤以外的14个区,既方便居民就近买菜,又可保障食品安全的追根溯源,还能解决地产果蔬的城乡直销对接。而更有意思的是,有调查显示,“社区微菜场”的出现,还促使了不少上班族回家吃饭。而传统菜场,也在加快转型步伐,以适应上班族的生活需求。
上海“菜篮子工程”在追求品牌的道路上持续发展和提升,规范化管理是关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的“菜篮子工程”已告别了“小打小闹”的格局,连锁超市、大卖场业态领跑全国,成为在全国率先进入食用农产品流通渠道品牌化道路的地区。专业菜市场管理公司经营的品牌菜市场在本市已成为行业主流(比例达到50%以上),涌现出铭言、巨鹿、万有全、亚细亚、八仙、美天等专业菜市场管理公司,它们结合所在地区市民需求不断推出个性化服务,广受赞誉。
古云:“民以食为天”。“食”牵涉千家万户,是实实在在的民生。上海的“菜篮子工程”追求品牌,力求更好——这是政府对千万市民的承诺,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回应。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