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并非闲话

权力属于谁?

本文字数:1236

  □李秋生

为了使“丝绸之路”重放光华,甘肃省出台新的人才引进政策,将引进高层次人才由过去的事前审批改为事后备案,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开“绿灯”,建立“直通车”。面对权力削减,甘肃省人社厅却擅自违规出台文件,将事后备案分为招聘计划备案、考试体检备案、审批结果备案等3个事前备案环节,巧立名目,换汤不换药,实行“变相审批”,坚持事前规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是盖不完的公章,办不完的手续,导致省人才新政出台后成为一纸空文,半年没有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

为此,甘肃省人社厅付出代价。甘肃省委常委会决定,对省人社厅党组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责成作出书面检查。给予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诫勉处理;分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党内警告处分,免去其党组成员、副厅长职务,改任二级巡视员;给予事业处处长等其他3名责任人党内严重警告、党内警告处分及降级处理,调离省人社厅事业处。

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简政放权四十多年情况下,居然还有人逆流而上,死死抱住权力不放,这不能不算是怪事一桩。

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权力属于谁?应该说,这是一个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权力属于人民,不是属于哪个部门,更不是属于哪个个人。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早就明确指出:“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毫无私利可图”。如果谁掌权权力就归谁,就谁说了算,将权力“私有化”、“肢解化”,党和人民的利益必将蒙受重大损失。这方面的教训,我们经历的不算少。

甘肃省人社厅对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下放的权力,不是积极贯彻执行,而是阳奉阴违,采取措施设立“暗道机关”,千方百计对权力进行“截留”和“设卡”,其“动机不纯”是明摆着的了。他们置全省的发展于不顾,置全省人民的期盼于不顾,“屁股指挥脑袋”,私心战胜公心,对他们的处分,我看不是重了,而是轻了,因为他们是明知故犯。

自古以来,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甘肃位于我国西部,在引进人才方面不占优势,采取人才新政,吸引人才落户是明智之举,而有关部门怀一己之私,执行“走调”,贻误人才引进,委实令人痛心。幸运的是,甘肃省领导及时发现了潜藏“逆流”,加以校正,令人鼓舞。

我以为,事情还没有结束。其他地区亦应引以为戒,对出台的相关特殊政策进行检查清理,谨防“中梗阻”或“打折扣”。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要从提高公职人员素质抓起。首先要强化教育。对公职人员进行经常性系列化教育,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真正懂得权力属于谁。其次要把好“进口”。努力改进现行的公务员考试考察办法,增强科学性可行性,选择品德好、素质优的人才进入公务员,把那些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阴谋家”过滤出来,拒之于门外。对管“官”的官、管人才的官尤其要择优录取。还有要及时淘汰。人是可变的,即便一开始是“立场坚定”、“根正苗红”的,倘若在“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考验,要及时淘汰“出局”,不让他们成为害群之马,确保队伍的纯洁性,凝心聚力,以图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权力属于谁? 2020-01-14 2 2020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