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何谓“担当”,即担负、承担的意思。担当,现已成为各级党组织在对党员干部管理和教育中提出的经常性要求。纵然这样,还是有些干部存在“怕担当或少担当”的现象。究其缘由,主要是一些干部身上缺少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缺少奋力攻坚的勇气,缺少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那么,新时代干部的担当如何体现呢?窃以为,就是要以智慧和勇气担得起“责、难、过”。
当干部,就要担得起“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12日《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党组织把干部放在一个岗位上是信任,是重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干好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应尽的义务。如果一个干部没有担当或者少担当的话,那么,改革攻坚谁来做领头雁、创先争优谁来靠前去振臂高呼?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不进则退,不担则过。无论你是哪级干部,就必须在自己管辖的单位、部门和地区,挑起担子,带好队伍,以积极主动作为在这个岗位尽职履责,切实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答卷人”。
当干部,就要担得起“难”。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大、风险之高,必定前所未有、超出想象。这就更加考验干部的意志品质、考验干部的工作定力、考验干部的智慧才能。前行路上,虽有各种各样困难,但与老一辈打江山、建立新中国相比,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这点困难又岂能成为打退堂鼓、卸包袱的理由?看来,日久的安逸使不少人缺乏向困难斗争的胆气,享乐又使不少人丧失奋力进取的动力。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导致一部分干部在困难面前成为俘虏和逃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使我们干部在新的征程中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群众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当干部,就要担得起“过”。在“担当”这个话题中,不少人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做错了怎么办?与其说没把握,有可能做错事,还不如安安稳稳、求太平来得妥些。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大胆试、大胆闯,摸着石头过河,使一大批能人志士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使神州大地面貌焕然一新。许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在今天变成了现实。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伟大成绩就是最好的佐证。假如没有这种魄力和担当,没有担“过”的勇气,那么,我们如何勾画心中美好的蓝图?如何向前迈进奔向心属的远方?新时代呼唤干部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它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最需重塑的政治品格、最需补齐的“精神短板”、最应养成的官德官风。即使在工作中,我们不经意间有一点“过”,那也需辩证地看待,看主流、看方向、看实际,实事求是地总结并加以改进,不能因“过”而泄气,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的氛围,关心、支持、包容敢于担当的干部,真正做到“为担当者担当”,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大步走上前台,成为改革发展的主角、新时代的“弄潮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