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
时下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太重,这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随之而起的便是社会各界一片“减负”的呼声。有些地区的教育部门为学生“减负”确实也做了一些探索,如江苏省一些中小学校发起的“统一减负行动”即是一例。
2019年9月,秋季开班后,江苏省一些学校实施的“统一减负行动”包括:不布置回家笔头作业,没有惯例的各类单元测试,取消周测试、月测试,不允许带作业到学校批改等等。学生们闻之雀跃,但高兴的劲儿还刚开始就被掐灭了!据中新网日前报道:该省一些中小学校实施不满一个学期的“统一减负行动”戛然而止!学生的回家作业又回来了,熟悉的教育“配方”诸如周测试、月测试、单元测试又回来了,题海大肆“回潮”,一切“回归正轨”。这似乎告诉人们:“统一减负行动”宣告结束——不!应该是宣告失败!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锲而不舍地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各种“禁令”“规定”“紧急通知”等文件层出不穷,措施也是一次比一次严厉。然而,时至今日,学生“减负”未见成效,甚至像江苏省一些学校才萌生“减负行动”即刻偃旗息鼓。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咋这么难?
试问:政策的初衷与实际的效果如此相悖,是“减负”的理念和举措错了?回答无疑是否定的。那么,“减负”的方式是否还存在问题?那则是肯定的,它确实有一个逐步适应、逐步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然而,这绝非取消“减负”、停止“统一减负行动”的理由。
可以毫不夸饰地说:学生“减负”的阻力首先来自于家长。面对“统一减负行动”,绝大多数家长忧心忡忡,特别是面临小升初和中考学生的家长,纷纷质疑当地教育部门:“今天学校减负,明天升学考试会降低难度吗?”“孩子考不上重点中学,并且影响今后考大学,他们现在轻松快乐又有什么用?”家长们的质疑义正辞严,他们坚信一点,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管大家都清楚:人生能否成功取决于其主观和客观等诸多因素的长期影响,但不少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先于“跑得快”而出类拔萃于泱泱社会、遥遥领先于芸芸众生。于是乎,不管孩子是否有学习兴趣、是否有独特长处、是否有理想动力,家长都会在“不惜代价,志在必赢”的心理支撑下,接受对孩子的“增负”“加压”,使得孩子被越来越重的额外负担所累。
教育部门的退缩也是江苏一些学校“统一减负行动”被叫停的主要原因。如南京市教育局回应称:这一行动“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教育部门将及时纠正偏差”。但愿这不是教育部门取消“减负”的遁词。叫停“减负”绝非终极解决方案,教育部门应当考虑的是:如何选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探索更为丰富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录取制度,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
当然,学生“减负”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不光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事,但它亟需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加以落实,因为“减负”乃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