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随笔

香菱的记性

本文字数:1667

  □吴营洲

《红楼梦》中的女儿,个个聪颖灵秀(当然,傻大姐、袭人等除外)。但我此时想问个涉嫌极端的问题:“谁是其中最最一等一的?”

或许有人会说是秦可卿。因为她“兼美”(兼了黛玉、宝钗的“美”)。其实,这或仅仅是指外形而已。

在我看来,最最一等一的,可能非香菱莫属。当然,这并不是我的看法,而是脂砚斋的。脂砚斋有则批语称:“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在此处,或可借用一下宝玉的某声慨叹:“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个人上之人来!”

另,《红楼梦》中的女儿,个个命运凄惨(当然,宝琴、小红等除外)。但我此时还想问个涉嫌极端的问题:“谁是其中最最凄惨的?”

或许有人会说,谁和谁的命运,各不相同,惨和惨没有可比性,一如红尘中人,任谁心里都有一份苦,可这苦和苦,也没可比性。

其实,在我看来,在《红楼梦》众女子中,命运最最凄惨的,可能也非香菱莫属。当然,这也并不是我的看法,而是曹雪芹的。曹雪芹曾给她定名“甄英莲”,“真应怜”也!(在《红楼梦》中,谁有此等论定?)

试想,她出身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其家又是“本地望族”,其父“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其母“性情贤淑,深明礼义”,她又“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如此等等,应该说,她的福当是前世修来的,此生当享用不尽才是。然而,然而,她却“有命无运”,在她四岁那年的元宵佳节上,竟被拐子拐了去,成了匹“扬州瘦马”。

自此,她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她的凄惨的命运也自此开始。然而不幸的是,更为凄惨的命运还在等着她。

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待香菱再次在书中出现时,她已是薛蟠的侍妾、一个整天都笑嘻嘻的大姑娘了。当周瑞家的问她:“你几岁投身到这里?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本处是那里人?”香菱则摇头说:“不记得了。”

香菱这里所说的“不记得了”,我一直以为她是真的“不记得了”——一个四岁就被拐走的小女孩儿,不记得自己的父母、年龄、出生地等,倒也正常。可是,在我听到欧丽娟对一些古诗词(诸如王维的“寒窗着花未”、宋之问的“不敢问来人”、辛弃疾的“欲说还休”)的解读之后,感觉香菱所谓的“不记得了”,的确是人性本能的一种自我防卫,即,不想让自己再次受到伤害了!

是啊,那些曾经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事,当是刻骨铭心的,怎会“不记得了”!

她只是不想忆起,不想复述!她只是将自己最最的痛,深深地埋在心里!她只是痛而不言,悲而不语!她只是怕有关过去的任何一句话语,捅漏自己心底的那些悲哀!她只是怕自己痛不欲生!她只是怕自己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于是,她才选择了遗忘,她才对人说:“不记得了。”

当周瑞家的等人听了香菱这句“不记得了”,“倒反为叹息伤感一回”。可是,可是,她们看到了香菱心底那一直在流淌着的血泪吗?

总有人说香菱“呆”,曹雪芹也说她是“呆香菱”!其实,香菱的“呆”,在我看来,只是她在自己历经劫难之后,对生命的一种挚爱,对生活的一种痴情,对尘世的一种看透,对自身的一种珍惜,对父母的一种敬重。试问,她对命运的理解,她对人性的理解,她对社会的理解,她对生命的理解,“呆”吗?这,或如许多年前我读《红楼梦》时所写的几句札记:“活着真好,社会真脏,人生真无奈。”

许久以前,我每每看到香菱笑嘻嘻的样子,总感觉悲从中来,甚或难以面对,但一直不明就里!但现在,懂了!

曹雪芹的伟大,真的难以尽述!

话说回来,香菱对自己的过往,真的“不记得了”?

否!

香菱的记性之好,令人心生敬畏。这,自是由她自己无意间泄露出来的。她在跟黛玉学诗时,曾笑道:“……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试想,她连自己上京时沿岸炊烟的颜色都记得清清楚楚,能不记得记得自己曾经的家,曾经的父母,曾经受到的宠爱,乃至,曾经被拐子拐走后的种种遭际!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8 香菱的记性 2020-01-21 2 2020年01月21日 星期二